第225章
林广冷笑道:“怎么?不同意就是视江山社稷如无物了?新法推行,户部就要拿钱,工部出力。”随后朝孙正问道:“孙尚书,国库去了赈灾钱及军饷,还有几个钱?”
孙正答道:“启奏陛下,除了这些国库现有余钱一亿一千二百万。”
这时司农寺卿说:“陛下,据太仓署的人来报,长安周边粮仓加一起的粮食不足三百万石。更莫说这郑州水患,要从含嘉仓运粮。陛下,马上便要入冬,这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税怕是收不足往年啊!”
严明楼淡淡道:“新法为百姓固然可行,可如今这局面怕是不行吧?国库无钱无粮,更莫说就算推行下去,这官员一层一层的扣下,到得朝廷又有多少?流民动乱才是眼前根本。”
“治病方得治本才是。”郑郁说,“流民就算赈灾好,可他们已逃离故乡,回去之后田还是那块荒田,更何况秋收之后又要交税。不如就在此时将新法推行下去,将百姓安抚下来。”
严明楼又要开口时,德元帝终于受不了,说:“诸位爱卿别吵了,此事还需慢慢商议。且看江南水患后预估下能有多少粮食,再者命各地州县重视水利防护。退朝。”
殿中的官员吵了两个时辰,还从长安赶来议政,此刻还是被德元帝一句慢慢商议给推了回去。郑郁现在还领着侍御史的官职,最近这几日鸿胪寺的事少,他也就回了长安御史台。
郑郁才在殿院坐下喝了两口茶,郑郁就见御史中丞王安齐走过来。起身做礼,问道:“王中丞何事?”
“骊山殿中,怎么不见袁相开口?”王安齐笼袖问道。
郑郁想了想,说:“袁相公真的开口,怕也是与我一样的。”
回答滴水不漏,王安齐出身世家,他背后乃是寿阳王氏。
王安齐颔首,随后在他身边坐下,笑着说:“砚卿,你前途无量,何必搅这趟浑水,其实你若不表态这件事,袁相和刘相这等人物也会事情办好。”
世家与宗亲吵闹的点只在于为何推行,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他们也需要支持,当然更多的则是不希望新贵支持这件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