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模具放回去,又拿了一个起来,还是摁在了衣袖上。
从隋唐的雕版印刷术到北宋活字印刷术,期间,经过了几百年,即使如此,印刷制品并不常见,哪怕是到了清朝,手抄本的数量至少在50—70%。
“开机费”贵,使得印刷量少,另一个就是“成见”。
活字印刷需要排版,排版就需要师傅识字,大多数识字的都是文人,文人的出路之中较差都是去私塾,很少有人会放下身段去工坊排版。
像学堂,一般夫子是不会去那里教学。
即便只是教孩子们认字。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却没有大范围推广,高效率提升,以推动文学的发展,原因有太多,而她目前能办到的就是整出活字印刷,再将其运用在月刊上。
每本月刊上都有邀请投稿,以及次月给出稿酬的说明。
像东洲和江州两地,陈志诚每月都会去,那边的学子同样可以领取到稿酬。
给钱——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有人瞧不上,有人要吃饭,就一定抓住这根稻草。
活字印刷暂时用的是较硬的木材,她正在寻找材料,会不断改良,直到找到那种合适的泥胶。
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
基层学子们,最能感受到这种印制品的好处。
如果以低价——借书的费用,就能买到一本书,寒门子弟他们会更倾向于这种印刷品。
很多事情,她并没解释。
有人却自个儿琢磨透了。
譬如,面前的李砚。
“你知道我的意思?”
“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们,会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鼓励他们写作,同时,他们也能获得报酬,文学业的繁荣,学子们也能多一个坚持下去的动力,当然,我也能从中赚到钱。”
&em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