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心里叹息一声。
圣旨已经在长安宣读完七日了,随着册封太女圣旨一并而来的还有那方代表天下权柄的玉玺。
圣人有旨,命太女坐镇长安朝廷行监国之权。
孝顺的新任太女殿下自然也表示父慈女孝,她十分迫切想要亲自面前父皇谢恩,只是如今从长安城至蜀郡的路上还有叛军流窜,所以要先平叛,等她把叛军平定之后就亲自去蜀郡迎接父皇返回长安。
至于什么时候叛军能够被平定,嗯,反正不急。
李长安有了名正言顺的监国之权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把张九龄先接到长安城来封为中书令拜相,李明锦李泌先前身上都没有官职,就先封为五品中书舍人,丢去给张九龄先当副手,虽然还没有拿宰相的俸禄但是也先干着宰相的活。
王忠嗣腿脚不方便,李长安体谅他,就给他安排不用出长安城的职位,兵部尚书兼任龙武大将军,先前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站错了队,站了死去的李亨,成王败寇自然要退休养老了。再把冯初娘丢给王忠嗣当近卫,这是李长安的下一任金吾卫大将军预备役。
冯初娘没有带兵打仗的本事,但是统领金吾卫本事够用了,近军将军嘛,重要的是对帝王忠诚。要是真有需要六军作战的时候李长安也可以自己上,用不着把其他能征善战的将领拘在长安保护她。
御史大夫的职位留给颜真卿,她这位老师出了名的刚正能怼。还是孔子最亲爱弟子颜回的后人,儒家大家,能骂过他的人不多,作为在河北境内领兵反抗安禄山的将领,能打过他的人就更少了,御史台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也可以给杜甫留个御史位置,杜甫虽然不会吵架,但是针砭时弊体恤百姓,对下一任帝王直言劝谏还有诗圣特攻……李长安扪心自问,倘若杜甫给她呈上一首诗说哪哪的百姓过的多惨,朝廷制度哪哪不合理,她肯定连夜把问题解决。
还有其余一堆人事安排,李长安大部分都先用着原来的官员,打算等她正式登基之后再安排,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先把框架搭起来用着,还有更要紧的事情需要她做。
李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