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议和,未必便安着什么好心。趁着北元内乱,两面作战,镇国公不会不抓住这个机会,纵然不能一举光复中原,也会有别的行动,让鞑子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谢枋得分析道。
酒楼内的人脸红耳热地议论着,多数人都感觉到前途是一片光明,对着蒙古铁骑,大伙心里已经不再是害怕和恐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慢慢地恢复。
“你看,这些人对军事如此关注,而且对光复军充满了信心,只要镇国公说一句话,不管是打还是和,他们都会支持与拥护,许汉青厉害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谢枋得慨然叹道“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种翻天覆天的变化,短短的几年工夫,他能做到这些,真是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是啊,以前大宋打仗,不管打胜打败,老百姓都得不到好处,反倒加重了负担。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想让老百姓不支持都难。”郑虎臣点头赞同道。
“我有一个感觉,即使打败了忽必烈,将鞑子赶到了漠北,许汉青也不会轻易收手,大仗没有,小仗不断,他还会继续对外用兵,立国、富国、强国的思想与方法将从他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宋再不是以前的大宋了。”谢枋得闷闷地喝了口酒。
“先生多虑了吧!许汉青怎么看也不象个穷兵黩武的人,他做事很有分寸,再者说,打别人总比挨打要强吧!”郑虎臣笑着劝慰道。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小,忘战必危。希望他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做出过分的事情。”
“号外,号外。”门外突然传来了报童的叫卖声“镇国公亲笔所写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陈大人亲自撰文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养痈成患。快来看哪!”
“哦,快快去买。”酒楼内好几个人都同声招呼道。
谢枋得从郑虎臣手中几乎是抢过报纸,大都督府的文武两位头脑一齐在报纸上发文,这是非常罕见的,所说的必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酒楼内已经有人开始朗声念了起来“值此抗蒙之战初获胜利,江南之地大部光复的时候,伯颜竟然玩起了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妄想唤起某些人偏安的思想,分化我们万众一心的抗蒙局面,须知现在北元两面作战,伯颜南下大军更遭我军接连重创,加之北元钱粮已经捉襟见肘,此时提出和谈不过是拖延时间,等忽必烈征讨乃颜完毕,必后率大军南下,所以万万不能给蒙古人喘息的机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纸议和文书便能保护国土不受侵略,使百姓不受涂炭,亘古未有也。值此北元疲弱,穷于应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