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还记得陆久安无意间提到过的交易通道,若是开通应平和云落的交易往来只怕是一件难事,两地相隔甚远,路上光是运输货物就要耗费一大笔财力,得不偿失,怕是没有商人愿意去跑货。他平日往返云落和应平,倒是可以顺便带上一点。
“交易,我确实想过。”陆久安也是看到韩致带苹果回来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南北两地因为气候和地理原因,吃穿用度各不相同,很多东西双方百姓都没见过,就如这苹果,在应平肯定很好卖,若是打通交易通道,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口。你提到的运输确实是一个很大问题,不过也不是不能解决。”
大周长途拉货用马匹轮换,马儿要吃草要生病,再加上马鞍马蹄的损耗,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韩致瞅着他,示意他说下去。
陆久安微笑:“既然陆路不好使,那就走水路呗。”
第104章
韩致立刻反应过来:“你打算在应平修码头?”
比起陆运来, 水运更加节省时间,路程也可以大大缩短很多,虽然应平依山傍水, 除了有几只用来渡河的小舟, 却没有兴起水运漕渡。
一来应平无甚可以出产外地的果蔬瓷绸,一直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压根不需要, 二来便是因为百姓并不富裕, 经济不发达, 历代县令也歇了修渡口的心思。
年前疏河浚渠跟着查看江州水利漕运时,陆久安就发现了,江州府大小江河众多,一条最大的金觅江上通下达,东来西往的货商都停在江州那个码头。
没错, 整个江州府只有那个津渡吞吐货船, 好在码口不小, 能够容纳大小舟船十来只, 然而应平的货商假如要走水路,还得先花个几天赶到江州才行。
“如果应平的葡萄红薯量产,修建码头是大势所趋,不仅货物运输方便, 以后学子们进京赶考还可以直接走水路, 不知道省下多少功夫。”
陆久安在案桌上铺开江州河流舆图,手指顺着图上绵延的水道一路行走:“假如我在怒江这儿修个码头,那么出去的舟船只行3公里可以进入金觅江, 然后溯江而上,沿途可经过汝泽、吟水, 临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