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
有点欣赏水平的也爱听“赵氏孤儿”和“重耳归晋”等逆袭流故事。不过考虑到赵氏孤儿的主角和重耳都不是普通人,所以只在读了点书的权贵里比较流行。黔首们比起了解重耳的不易,更爱听骊姬迫害献公子嗣的故事。
官宦令闻言,瞧着刘启不像是生气的样子,于是笑道:“太子颇有想法,写出的东西不仅达官贵人们爱看,就连奴婢这样的粗笨之人也略有耳闻。”
“哦!你既然看了,那与朕说说。”刘启挥挥手,一旁的小黄门心领神会地搬下奏疏,转而奉上清茶蜜水,并些切好的瓜果供刘启享用:“朕在宫里也听说太子的大作在民间广为流传,惹得黔首议论纷纷。”
对于儿子的这点小爱好,刘启并不在意。虽然以窦婴为首的古板臣子觉得刘瑞是不务正业,就算著书也该像淮南王刘安那样请教名士,整理经典,而不是像贩夫走卒,寡妇老媪那般张口即来,夸大其词。是以在刘瑞的大作传出关中后,来找刘启告状的人络绎不绝,搞得刘启烦不胜烦的同时居然产生维护儿子的念头。
“若是他们不拿淮南王刘安来踩吾儿,朕或许会酌情训斥下太子,可现在,哼!”刘启才不信民间对淮南王刘安的评价。要知道这可是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又跟吴王刘濞私交甚密。
说他对皇位没想法?呵!谁信啊!
傻子都不信。
宦官令顺势说道:“奴婢才疏学浅,看不出文章的好坏,但是晓得凡事都有存在的道理。太子殿下的文章既然能被多数人喜爱,那必是有过人之处。”
末了,还补充道:“听说太子詹事还将此事告知于太后,结果太后看过太子殿下的文章后也是赞不绝口,直言太子可比那些离了《周史》就不会写文的小说家们要有才的多。”
“就连奴婢这样的粗人,听了太子殿下的著作也是感触颇深,意犹未尽。”
“是吗?”刘启被宦官令的话勾起好奇心,本就对刘瑞的大作充满好奇的天子更是兴致勃勃道:“朕也懒得去找文章,你便捡了重点与朕说说。”
“诺。”宦官令拱手应道,组织了下语言缓缓说道:“太子殿下写的是个耕读之家的进士与农妇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