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找他们喝茶,大家不约而同推掉其他应酬过来赴约。
今天茶馆的评书人说乞丐皇帝朱重八,朱重八是根正苗红的贫农,还是三代贫农,那年黄河泛滥,北方百姓失去家园,沦为流民,淮河沿岸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瘟疫、旱灾,元末百姓苦不堪言……评书人说到贫穷的朱重八无法给父母、血亲置办一身寿衣,找不到一块安葬他们的土地,茶馆的人泪眼婆娑,当评书人说:“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1
林北牵着孩子走进茶馆。
林北不知其深意,林聪同样不知。
早已在茶馆等候林北的众人看到林北牵着一个孩子走进来,朝林北招手,父子俩朝他们走过去。
林北没来的时候他们听评书,林北来了,他们和林北闲聊。
男人聚在一起,普遍谈政治。可能因为林北带孩子过来赴约,他们聊了几句政治,把话题转移到孩子身上,感慨国内现代教育起步晚,差了国外至少百年,说到最后感慨一句:“还是得送孩子出国念书。”
孩子找到信仰的前提下,林北不反对孩子出国。在林北心里,孩子找到了他们的信仰,无论他们飞的多高多远,不会走错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林北无意去改变他们,便没有参与这个话题。
众人聊了一会儿孩子,便说起了他们将要进行的改革。
他们想听一听林北的意见,林北想了一下说:“仅守着一亩三分地,即便深耕,亩产也只能增加百十斤,想要增加粮食数量,得租别人的地种植粮食。”
水泥厂厂长刘义海抓一把花生分给众人,问:“你的意思是把水泥卖到其他地方?”
“我跟你说种粮食,你说销售水泥。”林北顿了一下说,“把怎么得到大量粮食的方法套用到销售水泥上,能不能成,你可以试试。”
“可以尝试一下。”窑厂厂长陈良山若有所思道。
“也不能忽略深耕。”赵康说。
到底怎么深耕,怎么扩大销路,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