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通婚,甚至为此拿出巨额财富。而当时的权相李义府出身贫寒,他为其子向这些高门大族求婚,却被拒绝,恼羞成怒之下便请求高宗皇帝下诏禁止这些名门望族内部联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姓十家”事件。
“那是什么意思?莫非是担忧钱财不够?”崔弘度笑道:“三郎你放心,我与你是生死之交,你在才略人品我都是亲眼所见的,而且你的家门虽然中衰,但也是“琅琊王氏”,我想家里人是不会在这方面为难你的!”
“你不觉得我与你那小妹年龄相差太远吗?”王文佐苦笑道:“你那妹妹今年才十五,我都二十七了,差十二岁呢!”
“这不是正好?”崔弘度笑道:“好男儿先建功立业,然后再考虑妻室,这可是世间美谈!再说以三郎你的年纪,哪里还有与你相当的女子尚未出嫁的?难道你要娶个寡妇、或者被休之女?”
听到这里,王文佐再也说不出话来,正如崔弘度所说的,唐时女子婚配很早,一般十三四岁便开始婚配,所谓豆蔻年华便是指的这个年纪,十八岁还未曾出嫁的就是老姑娘的,王文佐如果要找一个年纪相当的,恐怕只有寡妇或者二婚女子了,一个士家子弟一开始就娶寡妇或者二婚女子为妻,若是放在现代社会倒也还罢了,放在当时的确有些骇人听闻。
崔弘度见王文佐不说话,以为是被自己说服了,笑道:“三郎你也不用急,我们轮替回去应该还有半年时间,你心里有个底就成。虽说你才略过人,可还是要为家业准备些,这次若是能破平壤城,可不能像上次那样一介不取呀!”
王文佐心知崔弘度是说自己上次破百济时没有抢夺战利品的事情,毕竟当时唐军的军饷几乎等于零,若想发财只能靠自己去抢,难怪到了高宗晚年府兵就已经废弛不堪战了,不得不以募兵替代,而这又对帝国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为了减少中央财政的负担,于是在边境地区搞出了军政财一把抓的节度使,为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眼下还轮不到王文佐来操心这些,他眼下唯一要操心的就是自家的钱包与小命。
金仁问渡河的速度很快,第三天的傍晚时分,最后一辆粮车就踏上了汉江北岸的土地。他留下大约两千人驻守北岸的渡口,然后下令全军向平壤进发。一路上北风萧瑟,大雪纷飞,道路两旁的村落空无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