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品种的参贡贸易,当地的女真头人们为了争夺进行贸易的资格,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火并。而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崛起,也和这一贸易后大量的经济和军事资源流入辽东地区的背景相关,而古代日本和朝鲜也有很繁荣的银铜交易棉布贸易。当然,这些贸易无论从商品的数量、路线长短、影响大小都无法和“丝绸之路”相比,但王文佐却觉得如果有一个像自己这样的人插手其中,历史在这里很可能会走向一个不同的方向。
兴盛的贸易首先要有以下几个条件:便捷安全的交通;充足的通货;大量供需的商品。这几样其实当时都已经具备了,在消灭了高句丽之后,实际上从河北、山东、辽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是远东地区已经不存在与大唐处于对立关系的政治实体了。只要修建驿站,探清水路道路,就不难建立一条主干商路,剩下的分枝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第496章 亡故
至于第二条,从秦汉时期开始,古代中国就处于一个谷布本位向铜本位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大体来说,大一统时期尤其是较为兴盛的中前期,铜本位更占优势,而分裂战乱时期和大一统的晚期,谷布本位更占优势。
究其原因,古代中国不但匮乏贵金属,就连铜矿也不多,为数不多的富铜矿还多半分布于云贵、湖南、蒙古、新疆等远离古代中国核心区域,不利于开发的省分。
偏偏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又极其发达,其结果就是一旦战乱结束,大一统恢复,经济迅速恢复,对足值货币的需求就会高速增长,迅速超过官府铸造的数量,于是就会形成“钱贵货贱”的现象。
这种典型的通缩现象在史书中十分常见,寺院、贵族等富人纷纷将足值的货币储藏在地窖里,而这样一来就更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倒更加剧了通缩。这不但会打击商业和手工业,还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必须出售农产品来换取铜钱缴纳赋税),为了解决通缩,古代政府一般会用铸造劣币(更大面值的铜币,在铜钱中加入更多铅等贱金属,或者铁钱)的办法来人为制造通胀,但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民间排斥这些新铸劣币,改用实物交易。
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是要到明中期,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代中国头一次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美洲和日本的金银矿山产出的海量白银涌入了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刺激了当地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