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其下。
“臣浅陋之见,殿下肯潜心收纳,实乃国家之幸!”张文瓘道:“不过王文佐此番取胜,的确是个好彩头,毕竟明年大唐就要对吐蕃用兵了!”
“是呀!”李弘兴奋的点了点头:“前几日寡人去太极宫晨省时听阿娘说过,此番大唐要倾力而出,一举将吐蕃夷灭。”
“是吗?”张文瓘笑道:“可是殿下您知道吗?就是这位王文佐,他在给天子的报捷文书最后却说吐蕃身处险僻之地,土地高寒,宜缓图之!”
“缓图之?王教御这么说?”李弘问道:“那阿耶会怎么作答?”
“留中不发吧?”张文瓘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
李弘点了点头,他虽然年纪还不大,但天资聪颖,又时常与父母谈论政事,耳濡目染之间已经对国事颇有了解,他知道像战和这等国家大事,一旦决定就很难再加以改变,就如张文瓘方才说的那样,陇右、关中、北庭、安西、河东的那么多军队已经调配到位,又岂是一句轻飘飘的“宜缓图之”能够改变的?
“不过王文佐能说出这句话,有大臣体,他日入朝,可为宰相!”张文瓘笑道。
“哦?左史为何这么说?”李弘赶忙问道。
“王文佐官居松州都督府都督,是边将。如果朝廷要和吐蕃打仗,就要给他增兵添粮,将剑南道诸州的财税划到他的掌中,他手中的权力都会变大。所以无论最后是赢是输,是否是有利于国家,和吐蕃人开战对他王文佐都是有利无弊的。而他在报捷文书最后还肯劝说天子不要急着用兵,这说明他能够把一己之利放在国家之下,实乃国之大臣的典范,这等人,才可为相,辅佐天子!”
“王教御的确是这等人!”李弘笑道:“当初寡人挽留他在东宫为官,若是换了别人,肯定答应了。而他却拒绝了,说袍泽尚在百济,不肯独自在长安为官!”
“嗯,在军中以袍泽为念,入朝便能以天下苍生为念,若是如此的话,这王文佐的确有大臣体!”
“那,那我何时可以向父皇请求让其回长安?”李弘问道。
张文瓘闻言一愣,旋即笑了起来:“这个还早,其实圣上只怕心里也是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