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无用线索。
培养这样一个孩子不容易,这充分说明了,花年年家的家境不菲,其次是花年年算是一个小公众人物。
从此可以分析,犯罪分子盯上她的目的。
女警继续徐徐说道:“案发前,花年年跟随保姆去上钢琴课,保姆把人送到附近楼下,让孩子自己上去,结果这短短一段路,孩子就不见了。父母以为孩子在上钢琴课,而钢琴课要从早到晚上一整日,所以没有及时报案。保姆也以为孩子上楼了,自行折返归家。而钢琴教室那边,根据教师描述,花年年有过不止一次的旷课经历,钢琴老师见她缺席,以为她是正常的厌学。如果强行让孩子来上课,孩子会发脾气。花家有钱,花年年又是钢琴教室的明星学员,钢琴老师不敢得罪她,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告知父母。三方信息交流出现漏洞,互相以为孩子平安,错过了最佳报警的黄金时间……”
等众人吸收够了这部分,女警又换了黑板。
黑板放了对比图。
各自写了两起案子的事发时间、可能的事发经过和最终发现尸体的地点,还有法医的验尸报告
比如死亡时间:吕嘉乐9.26,花年年9.28
比如年龄:吕嘉乐八岁,花年年七岁
比如失踪地:吕嘉乐在超市后巷失踪,花年年在钢琴教室大厦遭遇重击
比如尸体发现地:吕嘉乐在河岸边草丛,花年年在河流里,横向对比一目了然。
女警拿出笔,点了点受害者照片上的脖颈瘀青。
“两起案件手法一致,指痕比对,证明两起案子都是同一人所为。抛尸地的监控要么辐射不到,要么没有线索,尸体没有提取到指纹以及能证明身份的东西,也没有凶器,现场脚印凌乱,痕检还在辨别,初步推断凶手抛尸时‘大脚穿小鞋’,意图干扰警方的思路,反侦察意识极强……两具尸体有扭曲折叠,但没有别的痕迹……”
潜台词,凶手不是喜欢孩子的变态。
张局坐在首座,听得十分入神。
不入神不行啊,报纸一出,社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