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教授领导看不看书,带回家很可能是摆在书柜上吃灰这种事,结果并不重要。
出版商也这样认为,他们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他们要到了版号,两个月后,他们在宣传时也很低调,唯独书封比较用心,把全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惊天大案、人性罪恶、内心探索。”
“为母犯罪?蛇蝎美人心?宗教凶杀案?如果你好奇他们作案的动机,如果你担心他们满口胡言,请不用担心——孟冬臣和treasure联合出品,这并非是破案实录,没有惊心动魄的缉凶过程,只有他们作为采访人,走进蓝泊山监狱,走进危险,走进各类犯罪人的隐秘世界。”
“包括月前的惊天越狱案,那数名犯人他们内心在想什么,探索人性之奥秘,就等你来阅读!”
这本书真的定位十分尴尬。
孟冬臣本来采访的内容是纪实文学,可以分到刑侦纪实,非虚构文学,结果treasure一一戳破谎言后,就硬生生把纪实文学变成了幻想类。勉强可以分去犯罪心理学,但犯罪心理学的书架上全都是国内外知名资深学者的著作。两个年轻人的作品放在上面,简直格格不入。
可你要说它的定位是幻想小说,那肯定不是。
一开始分类就遇到了问题。
他们没有选择在市中心铺货,也没有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放样书。
出版商傻了才会浪费这么好的位置,出版这种冷门书。
而是在一些警校、医校门口多铺货,果不其然,他们的判断没有错,一开始购买的皆是警校生、法医专业的学生或者冷门破案类爱好者,他们本身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未来也会从事相关职业,自然会为自己的兴趣职业慷慨解囊。
一名警校生在翻阅时,甚至还遇到了同校的教授。
这位戴教授是华南警校的犯罪学教授,他在书店里看书,一开始似乎神色挺不以为然,结果翻了几页渐渐看入迷了,为此还去华南大图书馆申请借阅了上世纪的报纸,找到了当年的记录相互佐证。
这名戴教授解答了内心疑惑后,第二天上课就给大家安利了新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