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直拟开海条陈的时候,另外一件更重要的大事也并行不悖地进行着,那就是拥立新君!
皇帝被劫持到海上去了,此事对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暂时没能迎接回来,新君登基便势在必行!
这件大事,反不是徐阶和李彦直挑头——他们不着急,因为他们是拥立的实力派。那些没在勤王保驾中立了功劳的御史、部臣才是最着急的。可是这第一道请皇帝登基的奏章,也是要冒一定危险的。
因为眼下的形势有些特殊:嘉靖还没死,还在海盗手里呢!
谁知道大佬们这时打什么主意呢,是想换皇帝了,还是想等待嘉靖归来?底下的人琢磨不透啊!
这可是非此即彼的政治立场,队伍站对了,奏章上对了,也许就升官发财,若是上错了,兴许就得被打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早上晚上,总得有人来上,而让李彦直没想到的是,上这第一道拥立奏章的,竟是严党的人——严嵩的干儿子、通政使赵文华!
“见风转舵的小人!”有清流骂了起来。
但却有更多的人后悔起来:“我怎么不早点上啊!让姓赵的捡了便宜!”
赵文华带了这个头以后,拥立的奏章登时如雪片一般飞了过来,这也在李彦直的意料之中,甚至就是拥立奏章出来后反对声音的出现李彦直也不意外,可又一件他没有想到的事是:反对的大臣居然不是那些奸党小人,而是那些清流,甚至是那些“老实人”。相反,倒是主张陛下赶紧登基者,内中多是像赵文华这样的“小人”!
这就让徐阶与李彦直有些为难了,因为清流士林是他们争取的同盟军,而那些“小人”则是他们打击的对象,但现在情况反了过来,一时便叫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置才是。毕竟,那些“小人”的名声太坏,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谁甘愿与他们为伍啊?
而且反对派的意见也不是很激烈,只是持重:大难已过,国君未回,新君登基何必急在一时?
朱载垕本人以及杜皇后都没有很大的魄力,一切事宜,就看徐阶的处置。
从已经呈上来的奏疏的情况,徐阶注意到,没上书的人占据了多数,这些人应该是在观望,而已经上书的人里头,反对者的数量竟有压倒性优势!
反对派认为:现在国家已经稳定了,有监国在,基本的行政程序又完整,何必急着立皇帝?
赞成一派的意见则更加简洁了当:国不可一日无君!
这时候反对派又问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皇上还没龙御归天呢,万一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