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但把这层关系亮出来,上海市舶司总署、安平镇商会和哲河商会就都敬他三分,许多出来经商的京官家属也都来和他结交,这群人渐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互相帮忙又互相照应,有了这样一个保护网,等闲的坑蒙拐骗之辈就不敢轻易上门,而尚若水的地位又成了他的诚信资本,这生意就更好做了。
也就在同一年尚若水升了言官科长,这个官职位虽然不高,但权力却大,“骂死宰相不赔命”,想批谁就批谁,想斗谁就斗谁,极不好惹!
大哥官运亨通,二弟就生意兴隆。这中间的微妙关系,要跟外国人解释起来得长篇大论,但只要是中国人,也不用解释就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尚若正通过各种关系,贱价买到了一座出产香料的小岛打理,光是这座小岛,每年的固定进益就有上万两的白银。跟着货滚货钱滚钱,只三年光阴尚若正就成了拥有五个小岛,又在婆罗与哲河分别置办了五间店铺,从一个京官家属变成了一个南洋大财主。尚若正把其中的三座小岛、两间店铺转到了哥哥名下,并将岛契、店契转送北京。
哥哥升官,弟弟发财,正是两得其美。
尚若正也是个顾亲情的人,更何况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发财和他兄长的地位有偌大的关系,所以第一年赚到钱后就送了三千两银子北上,半年后翻倍,第二年又翻倍,然后就固定为每半年汇将近一万两的银子去北京。
作为一个儒生应有的臭脾气,尚若水一开始听说弟弟不读书却转行去经商后指着南方把他痛骂了一顿,恨他不争气,但五个月后收到第二笔共五千五百两银子的汇款时,他不说话了,再过半年又收到了一万一千两银子,这时尚若水终于颔首说:“若正啊,虽然轻浮了点,但本质还是好的。”
有了这样一笔固定的大钱后,尚家的生活状况就完全改观了,由拮据变为小康,由小康变为大康,慢慢地又变得阔绰起来。他全家都称赞起远在南方的这个二老爷,就连他那个在尚若正卖地出海时曾骂尚若正不得好死的老婆,这时也开口闭口把小叔子夸个没完了。
就是有一单坏处,尚若正在附来银子的同时,常常在信里委婉劝乃兄多为李彦直一派说话,因他很清楚,自己能在南洋靠的正是这一派的势力,就算不讲恩情,单论利益,尚家也该帮李彦直一派撑撑场面啊。
可是尚若水不,他回信把尚若正给斥责了一顿,说他发了点小财就忘了圣人的教诲,“君子言义而已,何必言利?余当年教汝读书,用心谆谆,所为何来?如今汝得了蝇头小利,便将安身立命之根本大义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