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1

字:
关灯 护眼
御宅书屋1 > 初唐峥嵘 > 初唐峥嵘 第167节

初唐峥嵘 第167节

主要是进士科的进士,以及李善的诸多好友。

九个进士去了七个,清河崔氏那位没去,孙伏伽也没去……李善记得这位在贞观年间出任过大理寺卿。

“此南曲最负盛名之处,”识途老马卢承基指着一处,“怀仁可赋诗一首,使乐者传唱……”

李善定睛看去,微微皱眉,好像有点眼熟啊。

下一刻,迎出来的中年妇人欣喜呼道:“不意再见李郎君!”

卢承基看了看李楷,再看看李昭德、李义琰、李迁,最后视线落在了李善脸上。

居然是熟客啊!

还口口声声要我引路?!

第二百四十八章 倒是巧了

北宋年间,柳三变名扬天下,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后苏东坡的词作更是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商贾平民,无不吟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词便于传唱,由上而下,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在于时代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贯穿了整条历史长河,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戏。

而在唐朝,一首诗想名声大噪,一般来说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得显贵力荐,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初至长安,顾况拿起名气开玩笑,长安居,大不易。

之后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由此而叹,“居即易矣。”

白居易就是如此名声鹊起。

说到底,这套路……和李善为玉壶春打广告基本一回事。

而第二种渠道就是位于平康坊的教坊司……至少在长安,李善没发现平康坊之外还有青楼。

事实上,唐朝的教坊司,还真和后世不同,基本上是卖艺不卖身,人家玩的是艺术。

如果一首诗能在平康坊名声大噪,那必然能在长安,乃至关中名声大噪。

这也是李善主动提出来平康坊的原因……退缩只会让人怀疑,肆意才能使人忌惮。

但李善也没想到这么巧……哎,也是,青楼的老鸨,眼睛能不毒吗?记性能不好吗?

更巧的是,当李善顶着无数道狐疑、羡慕、古怪的视线走进去的时候,不大的厅内只有两位青年斜卧侧听,帘幕后乐声响起,有女扬声唱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罢了罢了,自己当年装的比,那就得装到底,自己当年挖的坑……那也得跳啊。

但还没等李善开口,斜卧在榻上的一个青年猛地坐起,笑着招呼道:“德谋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发sao被干透的美人们【NPH 高H】 每天都在挨cao中醒来(futa) 赵旭李晴晴 女神的上门豪婿 豪婿韩三千 女神的上门豪婿(又名:女神的超级赘婿,主角: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