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中,有一对塾师夫妇,家境清贫,年迈无子,时常为此哭泣。为了稍解寂寞,他们养了一条大黄狗,爱护非常,几乎是看作儿女……前些日子,送子娘娘庇佑云州,这对老夫妇也上了供,聊怀一线希望,对娘娘祈祷,说:希望能得一子或一女,聊慰晚年。”
“谁知,当夜,他们就得了娘娘灵应……”
深夜里,塾师夫妇正在休息,忽然听到家养的黄狗狂吠不止。
老夫妇推门举烛而出,查看是否有贼人。
谁知,竟然见到黄狗人立而起,对他们夫妇三拜,口吐人言:
蒙五年抚育恩德,我虽兽类,亦知感恩,苦无报答处。今受送子娘娘点拨,百里之外有神水,妖蛇守之。百年老妇服此神水,亦可诞育婴儿。小犬此去,必为恩主取得神水,解百年之虑!
天明即返。
黄狗遂去。
一夜之后,黎明才返。浑身浴血,倒在老夫妇门前,伤重难治,口中却衔一竹筒,筒中一泓清泉。
老妇饮之,顷刻,无痛无难,诞一婴儿。
黄狗死后,老夫妇痛哭,为其立碑,曰义犬墓。
“而那婴儿,为了纪念黄狗,也被命名为‘犬生’。”
菱角听得感动:“好义犬!”
客商说:“‘送子’,这也是送子娘娘的职能之内,倒不算稀奇。”
书生说:“那请听第二桩。这可大显娘娘恩德。”
“我们文县,还算富裕。但我们隔壁的燕城,则是出了名的穷僻地方,山高石多土少,不宜耕种。不要说大旱,平时燕城百姓就多有流离他乡,或者举家饿死者。”
“而就在前些日子,燕城,变了,全变了。
那一日,燕城的县太爷到各做庙宇请示神灵如何除魃。到了送子娘娘庙外时,县令看到了因饥饿而卖儿鬻女的百姓,于是,到庙宇内,不禁感慨:‘送子娘娘庙内送子,五脏庙外百姓卖子。您送来的孩子,又被他们卖出去了!倘使天下百姓不再因饥饿而出卖至亲,老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