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边境,战事最为频繁的就是西北地区。
谁让高句丽在贞观末年的数次征讨中元气大伤,这两年间只敢寻契丹、新罗等弱邻生事。
吐蕃则因文成公主入藏的缘故,结成盟好。松赞干布过世后,大论东赞摄政,正于永徽年间推行一系列改革,忙于内政治理。
剩下的刺头中,最为醒目的就是西突厥。
而后便是近来传出消息的大食。
任何一路战线失控,外敌入侵,势必霸占昭武九姓以及龟兹等国,使得西出玉门的这条丝绸之路断绝,边境驻防更是有可能回缩到河西之地。
但凡是有在领兵作战上有想法的将领,就不可能不关注此地。
毕竟——有战事,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薛仁贵就是这么想的。
只不过,建功立业也得是真能把握住的功业。
他思忖了片刻便答道:“陛下是想听实话还是场面话?”
李治垂手驻足于庭园之中,瞧着前方一片枝头新绿,缓缓开口:“场面话我猜到了,这些都是冒犯于我大唐的异邦贼子,只要有将士同心,必定能够攻破。但我想听听你的实话。”
他并不担心薛仁贵会与他说些弄虚作假的东西。
若是他真有这种心思的话,早几年间就能升迁了,何至于到今时今日还只是个把守门户的将领。
薛仁贵迟疑了一瞬,还是说道:“打仗这种事情,没有亲自到地方去,没法下个结论。陛下若是非要听的话,我就用当年陪同太宗远征高丽的情况作为例子,妄加推断一二了。”
李治颔首,示意自己不会因为他给出的结论有误,便对他有所怪责。
薛仁贵道:“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在辽东安地战场之上曾经发生过些波折,譬如随军郎将为高丽兵马所围困,险些被贼将所杀。”
“我记得此事,”李治笑道,“薛卿彼时勇武,奋起取贼将首级,自此扬名军中。”
薛仁贵汗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