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臣所在军阵,打算一击制敌,挽回局势,但被王夫之手下的各族联军死死缠住。
这些来自彝族、壮族和瑶族的山民对于泥泞复杂的雨后山区,如鱼得水,往往能依靠各种地势掩护阻击清军。
虽然他们组织度很差,一旦发生大规模正面冲突,便会一窝蜂作鸟兽散,但与纪律性和装备较好的明军相配合,便能互补起来。
一方中途迟滞阻击,一方正面压迫歼灭,没过多久尚可喜的本部人马就成为了左翼清军中仅剩的反抗力量了。
李定国让人在高处大喊
“降者不杀!放下兵器!降者不杀!”
越来越多来不及逃散的清兵干脆丢弃武器,向明军投降。
而中军这边,随着郝摇旗、袁宗第、李景兴等人带着仅剩的五千预备队穿插至清军东逃道路上,整个清军中军部分都陷入了明军包围之中。
中军清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最为强悍,故而打起来并不如左翼那般顺畅。
好在明军已然形成了人数优势,将近一半的兵力都被用于对付中军孔有德所部的清兵,包围圈在重新排列起来的刀盾、枪矛阵列中慢慢缩小。
尤其是雨停之后,山坡上的炮兵再次获得攻击能力,重新校准炮口,进行火力输出。
这种被炮击的印象对于清军来说实在是太深刻了,虽然受限于地形因素,大炮能覆盖到的范围其实不大,杀伤人数就更少了,但那种心理上的压迫实在能把人逼疯。
很快,中军的崩溃也进入了倒计时……
至于耿仲明的右翼,原本在孔有德的加强之下,取得了不少突破,一度将对面的白文选(左军后师总兵)压着打,逼退了数里地。
但紧接着孔有德身死,左翼崩溃,中军被围,眼花缭乱的变化之下,原本节节胜利的右翼一下子成了孤儿,被隔断在主体战场之外。
耿仲明这才意识到,对面那个白文选还有一直咬着自己与中军连接处不放的高文贵(左军中师总兵),根本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对付自己,而是为了切断右翼与中军、左翼联系。不让右翼能够支援中军!一旦中军和左翼那边的清兵被人家吃干抹净,下一个必然就是自己。
想清楚之后,耿仲明几乎毫不迟疑,趁中军还没有全面崩溃,还能再拖一阵子,直接带着部队直接往东北面的崇顺里方向跑路。
反正孔有德都死了,清军必败无疑,老子犯得着给尚可喜、尼堪他们火中取栗嘛?还好自己的本部兵马损失不重,而如今整个战场的注意力都在中军那边,北面留出一个巨大豁口,此时不跑,更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