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温应他们都不用霍善自己带了。
霍善一出现, 不仅队伍多了一排, 过来蹭纸写的读书人也多了两个,力求不让霍善提笔写半个字。
看得出他们对新纸着实喜爱至极, 都在边上候着看有没有机会上手呢。
霍善见他们这么有干劲,便趁着他们抄完医案的空档询问他们这些读书人可有会刻字的, 就是得像印章那样刻阳文反字。
这时候的人还没有佩戴私印的习惯, 有资格配印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官员,听了霍善的话后众读书人都摇起了头。
霍善有些失望。
有人追问道:“侯爷是需要会刻字的人吗?”
霍善连连点头,拿起一份医案对他们说道:“我想挑一些好医案雕版成书,以后再有人跟我学医, 我便可以让他们平时自己多看看书!”
时人还没有印刷这种概念, 书都是手抄的, 而且都是一卷一卷摆在一起,哪里有什么装订成册的想法?
众人跟着霍善的构想想象了一下:如果把书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 像盖印章那样可以来回盖个千八百遍,那不就一下子能拥有上千本书了吗?
对哦,还得有适合印刷的纸。
这下一干读书人看向诊案上那些纸张的眼神更炽热了。
要是有官方定版的经典著作,也能避免许多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谬误。
这绝对是天下读书人的福音啊!
不就是刻字吗?他们可以学!
只不过这么好的想法用来印这些医案,对于许多读书人而言还是太浪费了。
他们觉得比起一两个治病药方,还是县往圣先贤的著作更值得印刷。
有人跟霍善提出这样的想法。
霍善听人瞧轻他们这些医案,哼道:“医家著作怎么就不重要了?像义医家她们这些救治过许多病患的医家,肯把自己治病救人的经验拿出来分享,难道不是天下人的幸事?就算你们觉得自己不会生病,难道你们就不担心自己父母与亲朋好友生病吗?”
众人哑然。
他们单知道这小孩小小年纪就断病如有神,却不知他还这般伶牙俐齿。
霍善把别人都说哑巴了,还觉得不够,当场给他们背起了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写的序。
张仲景认为他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不关注医学问题,不肯下功夫研究方剂,只知道汲汲营营地去追名逐利,对此感到非常痛心,发出“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感慨。
寻常黔首大字不识一个,学不来这些东西也不能怪他们。
可你们这些士人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