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越京的皇宫里,一位身怀六甲的嫔妃在逛御花园的时候不慎受了惊,提早发动。
眼看太医束手无策,将要一尸两命的时候,太医院院首提出剖腹取子。
比起殿内哭号不止的舒嫔,永庆帝更在意她肚子里的孩子。
都说多子多福,永庆帝后宫嫔妃众多,自然希望龙嗣延绵。
可自从十皇子越英叡出生,后宫已有十多年不曾有皇子长成。
要么年幼夭折,要么都是公主。
永庆帝希望舒嫔肚子里是个皇子,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太医院立刻安排女医,为舒嫔剖腹取子。
取出腹中皇子后,女医征得永庆帝的同意,对舒嫔使用了缝针之术。
女医手艺精湛,缝伤口的羊肠线又极细,舒嫔做完双月子,配合祛疤的膏药,竟看不出丝毫剖腹取子的痕迹。
永庆帝对韩榆提出的缝针之术起了兴趣,又看重襁褓中的小皇子,接连半月宿在舒嫔宫中。
原以为舒嫔经历剖腹取子后会失宠的人惊掉了下巴。
舒嫔独占圣宠,惹来后宫嫔妃的不满,争宠的手段频出,为此闹出许多笑话。
不知怎的,后宫纷争竟传到了前朝。
早朝上,
御史进言,劝说永庆帝雨露均沾,莫要独宠舒嫔一人。
永庆帝向来我行我素,尤其这会儿正沉浸在喜得麟儿的喜悦中,冷不丁被御史泼了一盆冷水,登时龙颜大怒。
不仅严惩了进言的御史,还破例晋舒嫔为舒妃。
除此之外,还下旨给最早提出缝针之术的徽州府知府韩榆诸多赏赐,召仁医堂大夫王青生入太医院任职。
经由永庆帝一番发作,让缝针之术更加声名远扬。
若有人反对缝针之术,就有人拿永庆帝举例。
“陛下都看好,显然是有大用处,莫非你想违背陛下的意思?”
自然是不敢的。
因此,不过一年时间,缝针之术不仅传入宫廷,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馆里。
“知府大人有所不知,现在但凡有人受伤来医馆,甭管大伤小伤,都嚷嚷着要缝针,搞得咱们头都大了。”
翻了年,回京述职在即,韩兰芸却染上风寒,连着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还咳嗽得厉害。
傍晚时下值,韩榆特地绕路来仁医堂,打算给她买点润喉的药丸。
王青生早已进京任职,坐堂大夫换成了其他人,但放眼整个徽州府,谁人不知知府大人的模样。
这厢韩榆一进门,就有人迎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