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这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男人就是秦瑶的书迷,他十二岁就在少年期刊上发表过诗歌,是作家协会的会员,才下乡没一年,又回到了城里,去年没考上大学,在一所师范学校当助理。
秦瑶跟他通信了几次,张峰知道她要办期刊,很是积极响应,更是毛遂自荐,说自己曾办过校园报刊,如果秦瑶不嫌弃,愿意过来“无偿干活”。
秦瑶见到他信上所写的“无偿干活”,一口老血都要吐出来,心想七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还真是视钱财为粪土,大写的服气。
见了面,张峰跟她道:“还缺人吗?我还认识很多对文学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现在都没有工作,也没有考上大学,这边若是能收人……”
很多文艺青年都是语文成绩好,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能考上大学的少之又少……这会儿返城知青又多,在城里根本找不着工作,在农村又吃不了那个苦,很多人甚至只能摆地摊卖凉茶冰粉,聊以度日。
“也不要工资,能包吃就行了,大家都对这个感兴趣。”
秦瑶听了这些话,心想我的妈呀,什么叫做人口红利,这才叫做人口红利,无所事事的青年人太多了,听听这话,资本家听了都要落泪,主动说不要工资,来当牛马。
“那你帮我找几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有才艺的,比如懂拍照,会摄影的,还有可以找有个性的,比如那种私底下烫头发,穿奇装异服的。”
很多人以为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都穿得灰扑扑的,很老实,其实不尽然,每个年代都有不少风骚人物,就比如说男女风气严谨,稍微挨近点就会被说成耍流氓,但照样很多青年男女在公园里拉拉扯扯,被发现了,跑得比兔子还快……
又比如不能烫头发化妆,很多人私底下自己偷偷用铁钳子烧热烫头发,还用鞋油或是芝麻油抹在头上,充当头油。
只有以后的人想不到的,没有这时候的人做不出的。
张峰有点傻眼:“奇装异服,烫头发?”
张峰这个朴素的好同志也没想到秦瑶竟然需要这种标准的“青年”,当然,他也不是不认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