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之后,沉默了会,便带一群侍女出了宫,并安排太监、宫女,在宫门外架上锅炉,烧点热茶,命令针工局、巾帽局送一批御寒衣服至宫外。
秋夜虽不寒,但也微凉。
一些大人还好,上了年纪的、年龄尚小的,不耐寒。
皇上没有考虑到的,作为皇上的妻子,如何不考虑周全一些?
马恩慧让内宫诸监腾出三百余房屋,将入宫廷女户的人暂且安排进去,至于入其他户籍的,暂且安排在教坊司,明日一早,发放遣散费,各自离去。
一时之间,南京城万民动容,“圣天子”、“圣后”之名,随着万民欢呼,走入民心。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朱允炆废教坊司,设文工局,由慕容景儿为掌印。
当日,总计遣散教坊司女乐四千二百一十六人,剩余两千六百人,编入文工团,负责舞蹈、曲艺、特技等各类表演,隶属内宫。
长安宫。
马恩慧坐在桌案旁,不断地冲着朱允炆翻白眼,侍女问中午想吃什么的时候,马恩慧便苦着脸说道:“还能吃什么,今儿便取一窝窝,勉强对付两口吧。”
朱允炆郁闷,安排侍女一切如常,对马恩慧说道:“至于吗?”
马恩慧哼了一声,说道:“皇上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文工团足有二千六百人,两千六百张嘴呢。往年,宫女也不过八千余,一年花费便近三十万两银子。如今又多了如此多,这笔花销,该如何是好?”
“这倒是个问题。”朱允炆皱眉,看着马恩慧,认真地说道:“要不,中午就吃窝窝?”
“……”
马恩慧无语。
第三十章 一条鞭法,农业税制改革的起点
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当下的户部其实并不算太难,户部尚书黄子澄,右侍郎卓敬等人还相对轻松。无他,朱元璋打下的底子还是值得肯定的,起码朝廷当下并不缺钱粮。
想想也是,建文帝和朱棣打了四年仗,钱粮都跟得上,没道理自己搞点改革,就没钱了吧。
但光吃老底也不是个办法,只靠着朱元璋的制度运行下去,大明的国运依旧无法改变,施加给大明百姓的苦难,还是会出现。
这不是朱允炆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确定商人地位,改变朱元璋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将会成为朱允炆的必然选择。
然而,工商业的发展,一个前提便是物产丰富、人员流动自由。
按照朱元璋设置的军、农、匠三籍,子子孙孙都需要干这一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