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只凭着感觉、感受来说话、办事。
对于商卖屯田,官员是感觉这样做不好,感觉这样做不对,感觉会有危害,然后,晚上点着个小蜡烛,写上三千字的奏折,二天一早递上去。
如果皇上没批,不理睬,那也不要紧。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嘛,每个月皇上总还是要上两天朝的,当面说,总跑不了吧。
他们没有数据意识,缺乏足够的理性,主观性与情绪性的东西太多,导致他们的观点,看似正确,但如果仔细调查,却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无数的冤假错案,乱杀错杀,弹劾与被弹劾,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
什么意欲之、莫须有,那都太低级,人家说话,直接忽视了意欲与莫须有,跳过猜测,肯定地告诉你:
这样做,是不对滴!
这个人,是该杀滴!
这个仗,是坚决不能打滴。
说到底,也不能怪他们,文科出身,伤风感月,情绪化点很正常。
关键是,大明想要强大,不能都是文科官员啊。
至于那些厉害的算学高手,说来惭愧,不是民间商人,便只剩下户部几个人了……
寒酸。
朱允炆回到武英殿,洗了一把脸,准备继续编写《初阶数学》,不革新算学,不引入演绎逻辑,单纯靠一群感性的人,开什么盛世去?
第一百一十八章 数学在大明是婢女
数学可不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是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与创造。
公元一世纪,在张苍、耿寿昌所作的《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到了“算术”一词。
算术后又被称为算学、算法。
在宋元时期,出现了“数学”一词。
虽然秦汉隋唐,数学发展不错,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真正的数学巅峰时期,还是宋元。
如北宋沈括,自创了“隙积术”、“会圆术”;南宋秦九韶,发明了“大衍求一术”、“正负开方术”;
金元时期的李冶,发明了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还有元代朱世杰提出的“四元术”,这可是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
说来惭愧,到了大明朱允炆时期,数学的光辉已然不在。
像是天元术、四元术的高级货,几乎成为了“绝学”,若不是清代有人挖出来,估计后世人都不知道。
朱允炆很清楚,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大量的数学人才,那还怎么得了?
但直接搬用古人的数学学问,又是不合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