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演员看了份感人的剧本,第一遍十分感动,看得涕泪交加,但多看多看,尤其是背上几十遍之后,也就麻了。
但在秦尤这儿,情况却完全相反,她起初读这份剧本时,客观冷静,甚至可以分心分析剧本的优势具体在哪,但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了几十遍之后,她却反而忍不住攥紧了手,那些沉闷窒息,就像是潮水,退潮了那么多年,然后终于翻涌上来。
不过,秦尤觉得这是好事。大多数情况下,演员读剧本读了太多遍后会“麻”,其实也就意味着真正上戏的时候,就缺了点第一遍读到戏时的直观感觉——那种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没有经受过任何理智分析的情绪。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演员可能还好,在接下来分析怎么把这种情绪表演出来的阶段,他们要么会一直朝着这个情绪的方向前进,中途没有任何偏移,或者哪怕中间偏了点,也可以通过回忆最初的感受尽快校正过来。经验较浅的演员,就特别容易演着演着,自己觉得还挺好,演得很详细很层次分明,但最后一看——哎呀,这怎么和我最初读到剧本时想象中的表演不太一样呢?
这其实就是加入了太多理智分析的坏处,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演戏的经历,那就举个写文章的例子,在写作中有个非常常见的情况,就是经过反复思虑反复修改出来的结果,结果写作者事后仔细一想,这和我一开始想写的东西不一样啊……
因为起初的想法只是一股冲动,它或许缺乏逻辑,甚至缺乏情节人物什么都缺,但唯一不缺的就是那股纯粹的情绪,而情绪才是真正打动自己也打动人的,在把这股冲动慢慢变成文字的时候,写作者就会开始理智分析,但如果他们没有校正的本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初想表达的东西,就很容易被逻辑带着跑,这时候他们考虑的,就不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怎么表达更“合理”,而且由于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表达的内容在慢慢慢慢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感觉起来都很合理都很靠谱,直到最后站在终点回头看,写作者才能发现自己究竟偏离了多少路线。
演员也是如此,在想着怎么把这股情绪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陷入单纯的理智分析中,这里改改那里改改,结果最后一看,这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
秦尤在最最初开始表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