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持续至
今,又是二十年。
俺答的求贡书多达十几封,被朝廷诛杀的求贡使者,也有数人。
就像朱翊钧所想那样,朝廷每年要花费几百万的粮饷开支,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蒙古人的目的也不是打仗,而是通贡互市,无论是汉民还是牧民,生活在边境百姓更是饱受战争的摧残,大概从中获利的人只有那个白莲教的头目赵全。
究竟是什么阻挡了明朝与蒙古战争走向和平,从交恶走向互市。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是仇恨。
从太祖高皇帝兴兵开始,与蒙古人的仇恨延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
朱翊钧还记得,每次皇爷爷不得不写“夷”这个字的时候,都会刻意写小一些,高拱还曾因为这个字差点被罢官,可见其对蒙古人深恶痛绝。
如此深重的民族仇恨很难消弭,直至今日,朝中仍然有一大批顽固派,坚决反对与俺答通贡互市。他们认为,大明乃是泱泱大国,怎可放低身段,与蛮夷谈和。
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历历在目,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
蒙古人狡诈之极,把汉那吉投降,说不定就是他们的阴谋,授予他官职,到时候,俺答汗挥兵南下,祖孙俩里应外合,岂不是要打到紫禁城来。
俺答汗一心想要通贡互市,目的是想要借助朝廷封的官职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望,方便与其他草原诸部抗衡。
他的目的并不单纯。
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朱翊钧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户部、兵部以及一些地方官,因为贪墨粮饷被弹劾和罢免的官员多大数十人。
看来北部战事也是许多人的摇钱树,砍了这棵大树就是断了他们财路,他们怎么能不反对?
与这些顽固的老臣不同,高拱和张居正两人则是积极推动此事,理由有也很简单,别管对方有什么目的,先看自己有什么诉求。
从嘉靖朝后期至今,国库连年亏空,入不敷出,从地方经济到国家财政一塌糊涂。想要巩固边防,经济才是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