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凌驾于血统之上的——大礼。
宋晋一战成名。这场精彩至极的大礼辩迅速传遍整个京城,从大周京城向四周传播开来。但有学堂学子之处,无不揣摩大礼辩上大儒王桢和宋晋两分的论点和层层铺陈的论据。其涉及经典之博,之细致深远,令人眼界大开,也令无数学子击节称叹。
大儒王桢不仅没有因为此辩失败名声受损,反而迎来了更多学子的推崇。多数人普遍认为大儒王桢的落败,不在学识,而在太子这方论点的先天不足。
但对于宋晋的成功,其他人就不能不打心里推崇赞叹了。
辩论高潮处,大儒王老几乎是步步紧逼,所引论据有几处就是在场名儒都觉陌生,可对面宋晋始终娓娓应对,如数家珍。
其博文广识,简直令在场人瞠目结舌。尤其是那些名儒,他们一辈子治典治学,对于宋晋此人俱是有所耳闻的,正因为有所耳闻,才越发震撼。
其能有人如此哉?
真能有人如此也!
京城长亭
太子府的人护送王桢车架出京城,归南山。送别王桢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在道旁朝着车辆行弟子礼。
长亭内,宋晋转身,向着车辆来处迎去。
辩赢的年轻人前来大礼送别这位大儒,这是被大周文人视作佳话的。
远处那些学子文人艳羡地看着这两人:年轻的一代搀扶着年迈的老者,进入早已备好茶水的长亭。
他们远远看着,都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幕。正如昨日那场大礼辩,今日长亭送别一幕,必当被后人书写。
何其幸哉,他们得以亲睹!
长亭中,宋晋扶着王桢坐下。
王桢看着宋晋,轻轻笑道:“一别经年,你果然从不曾让老朽失望。”
宋晋也一笑,再次大礼:“再见先生,还不曾谢过先生当年赠书之恩。”
王桢爽朗的笑声传出了长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