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连忙跟上,持续输出一顿彩虹屁:“陛下,这天幕所言,大秦下六国的子民都能看到,周青臣对你的夸赞想必天下百姓皆能看到,这天幕承认您的功绩,这六国的余孽怎敢和天幕争论。”
“天幕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您刚刚建立秦朝后出现,还将大秦灭亡的预言带给陛下您,大秦有时间来组织灭亡,这必是上天给陛下的恩泽。”
嬴政一听,深感如此。与其生怕这预言导致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倒不如抓住这次机会将这些企图破坏大秦安稳的余孽禁数除尽。
【按理说这会是一场君臣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偏偏这个时候一博士,名为“淳于越”的人跳出来了。*2
他的说法是“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非忠臣”*3,他的意思就是殷周时期很好,让子嗣和功臣们之间相互分封,一旦有危难的时候也可以互相帮助,他的推论便是学习老祖宗,复新前朝的政策,继续实行分封制。
秦始皇嬴政听到他这么说,也没有立刻就反驳他的观点,只是将这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去商量。
最后李斯上言,道,其实周朝也没有完全效仿上古五帝的制度,都是顺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改变,那么同理,大秦建立了这么宏伟的事业,顺应时代的发展,重新采取政策也是正常的。
然后又说到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可是最后呢,要真的有用,至于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吗?真的有用的话,大秦哪里有机会建立呢?更可况周天子搞的那个分封,到后期,天子就完全是个摆设了。
淳于越是更加推行儒学的,儒学与法学之间无法相容,在当时,大体来说,秦始皇嬴政是不受儒家学者喜欢的。
而当时在百姓之间,六国余孽、儒家学者等等都仇视秦朝,每当嬴政下达政策时,这些人总要引用古诗等等在街头巷尾进行讨论,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人带着加入到仇视秦朝的队列中去。
由此,李斯便将目光放在了这些儒生身上,这个时候嬴政和李斯文都意识到因为六国来源于不同的国家,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思想不统一不融合,大秦就永远无法太平下来。
于是便有了焚书这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