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小国便能够坐下来和谈,“化干戈为玉帛”,可真是让人跌破眼镜。
天幕下大唐学子狠狠呸了一口,利益至上的国家根本毫无信用。
太宗拧了拧眉头,道:“倭国与新罗有旧仇,倭国被大唐打了个大败,这一次倭国不一定会出战。但新罗的行为确实让人恼火。”
【但这一次倭国被大唐打怕了,根本不敢出兵。且当时倭国本国内反对派趁势抬头,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根本无力去干涉朝鲜的战局。
当政的天智天|皇在忧惧中死去,随后倭国爆发内战。
当时的朝鲜半岛,新罗虽然有野心,但却并不像高句丽那样试图挑战中原政权主导的宗藩秩序,也不曾入侵中原的疆土,更不妨碍中原政权在东亚的影响。
公元670年,唐军在大非川战败给吐蕃之后,西部局势逐渐紧张。
大唐为了维护国际秩序,认为一个统一的朝鲜半岛反而有助于大唐周边国际关系的稳定,因此在这个关口,大唐与新罗和解,将朝鲜让给了新罗,新罗则继续向大唐称臣。
倭国在平定内乱之后,深深感受到了与大唐的差距,于是继续推进唐风改革,但依旧对大唐怀有深深的恐惧之心,敬而远之。
一直到公元701年*,倭国终于在时隔32年之后再次派出遣唐使,两国的关系从此步入友好时期。】
【我们今天回首这场战役,东亚五个参站国,大唐、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到如今有三个国家传承到了现在。
这场战争一直影响到了近现|代,朝鲜半岛始终作为中国(中原政权)的附庸,而倭国(日本)在丰臣秀吉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再也没敢挑战中国。
南下朝鲜的那一小部分高句丽遗民给了H国认贼作父的借口,他们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祖先曾经生活在中原的辽东地区,所以H国也曾经凯觎过东北地区,呵……真是异想天开。
蒙元、满清的入主中原给了倭国野望,曾经学了大唐一点儿皮毛的倭国竟然也有底气在中国衰落时“窃中华而自居”,这场战争的余波始终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冉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