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他仍然笃定互联网是个朝阳行业,仍要待在阿狸公司赚取互联网经验,以备未来跳槽之需。
干嘉伟当时的同事还有卢洋、张斗等。这批人一度由并不擅长销售的谢世煌领导。
李齐接手的销售队伍就是这两拨人,加在一起也就10个左右,而且彼此之间还不太瞧得上对方。“不是太match的,”
干嘉伟他们比较正统,每天先打很多个电话,约好了再去见客户。见客户之前准备资料。原伟业过来的人风格比较野,从来不打电话,直接陌拜。
一屁股坐在客户那里就开始聊。没有资料。最多来个现场演示。要钱也很直接:“老板给钱了,签完合同哪有不给钱的,快点快点。”
因为是被收购方,伟业出身的销售员心里面还“有一点小小的自卑”。为了维护自尊,俞朝翎等人更加坚持自己的风格。
他们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客户,一身汗的回到公司后,看着阿干、卢洋很是不屑,“这帮人书生气太浓了。每天都待在办公室里做方案。他们约不到客户,只能天天打电话。整个销售过程拖得很长。而且他们永远少那么一句话:老板给钱了。”
在李齐看来,无论是俞朝翎等人,还是干嘉伟等人,都是处于被解聘边缘的一批垃圾。不过反正要招聘新人,李齐觉得不如试一试现在的团队。
多年后,干嘉伟才知道李齐当初对销售团队的看法。他认为“垃圾”之评“也不是假话。”那时候的阿狸公司人来人往的频率很高,把干嘉伟招进来的市场总监都已离职了。
试一试的结果惨不忍睹。没人知道该怎么卖华供。事实上,就应该没人知道如何卖华供。
这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是个概念先行的虚头巴脑之物,靠谱的新经济应该是it和软件才对。二零零零年1月,马文在哈佛商学院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大谈互联网时,即被同行的东方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卫哲,认为严重不靠谱:“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而华供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互联网预付费产品。客户付出一万八千元,获得的不过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账号,然后便要等待从未谋面的海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