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借着提前布局的便利,争取一战将刘焉给打疼了,换取数年修生养息的时间。
到了那个时候,有汉中郡的铁矿与粮秣,有西凉悍勇的兵卒,他还会畏惧刘焉不成?
《孙膑兵法·月战》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纵观华雄与刘焉,天时与人和,双方都差不多。
但如果将战场定在汉中南郑,华雄却是占了地利。
从米仓道出南郑城池,和从武都散关出陈仓城,地形地貌差不多一样。
两者都是从山脉延伸出来的谷道,并没有具备依靠少量兵卒就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意义;真正承担戍守的,则是依托后方的城池。
而且陈仓与南郑,都是依着河流的天然防线,将城池修筑在通道的另一侧。
这样的做法,对防守方而言十分得利。
无论敌方有多少兵力来进攻,都会受限于河流划分两岸的地形,将营寨隔岸而落,极大的拖延了攻城各部的协调作战。
另一方面,则是会让进攻方退军艰难。
一旦城池坚守到援军到来,进攻方就被困在一隅之地,很难顺利撤军。
毕竟后方的狭隘山道,不允许各部兵马同时撤退。而分批撤退,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将后军给围剿了。
【注:历史上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散关,就是因为郝昭坚守陈仓二十余日等到了关中兵马来援,便主动提前撤退,转入陈仓道设伏。】
华雄就是基于这点,寄望于地利优势,能以弱抗强。
是以弱对强没错。
以巴蜀之地的富饶,无论是兵力,还是粮秣和辎重等战争底蕴,两个华雄绑在一起都比不上刘焉!
只是刘焉率军来了,会不会如他所愿,在不利的地形下仓促而战呢?
这点华雄倒没有担忧。
因为只要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