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录事与赵屯监正看向这边,记起今日不同以往,于是便吞下已到嘴边的话,忍气吞声,伸出手用一旁的长长竹竿一扫,那缸面立刻平了。
赵六笑得咧开了嘴。
那小吏在心中骂骂咧咧,知道有了他带头,之后的每一次自己恐怕都要来这么一下了。
五石、十石、十五石……一缸一缸的粮食被倒入到润州屯早已经准备的麻布袋内,被扎好口码放在牛车上。这样的牛车整整有十好几辆,都整齐的停放在外面的路边,还有从县里调来的衙役们看守。
在一些大屯,尤其是边境以及匪贼横行的地方,屯粮入库是需要军队出马来看守押运的。
这边,赵六家的粮食已经快到尾声了,还剩下底下薄薄一层一看就不足一石的粮,他正用手捧了放在小吏给的斗里,然后心情忐忑的等着老掌固的最终报数。
他家一共有六十五亩地。乍一听六十五亩不多,毕竟大唐男子授田目前承袭旧例,十八岁以上男丁就可得露田80亩,桑田20亩。但是,这只是名义上的规定。事实上,只有少数一些土地广阔的“宽乡”才能勉强实现这个数字。而且这八十亩露田,可能还包括了各种还未被开垦出来的“生地”,连下等田都不算。
而在屯里面,他的六十五亩地就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马上就种庄稼的“熟地”,并且以中等田为主。
屯户们往往都是在战乱中失去了大部分家人的田户甚至是孤寡户,就像是赵六家,只有他和他的妻子,头上一个老人,膝下还有两个孩子,在这个年代算得上是人丁单薄。没有劳动力,给他多了田地,他也种不了,反倒会为固定的地租地税发愁。因此,成为屯户反倒或许是他现在最优的选择。
赵六盯着老掌固在打算盘。
老掌固得出最后的结果,对他赞许的看了一眼:“还不错,一共一百三十二石七斗,亩产两石!”
赵六高兴得嘴巴都咧到了耳根子底下。他记得去年是没有那么多的!
周自衡看了一下大家的反应,轻咳了一声,然后问老掌固:“这里有他去年的收成吗?”
赵卓反应过来:“对,对!得看一下他去年收了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