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对他们而言,还是对朝廷而言,都是好事。这叫双赢。”
“双赢?”李世民被这个新鲜的词语给吸引了,他琢磨了一下,“你赢,我也赢,有意思。”
杜如晦稍加思索:“将江东犁成功的普及到全天下,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若是江东犁能够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就天下皆知,那这两三年里便可以多出不少的粮食。”
“的确如此。”周自衡道,“这还只是一个农具。还有一些如何能够增产的经验,如何抵御天灾的措施,甚至是培育出的良种……这些如果想要迅速的推及天下,然后根据各地的情况做出调整,那就必须要朝廷牵头才行。”
房玄龄一直安安静静的在旁边听着,此时忽然道:“若真是有了这么一个官署衙门,那各地的真实收成、农作情况,朝廷也能了如指掌。”
他越说越兴奋,语速也越来越快:“甚至,朝廷还能够对有目的的进行农事上的规划。”
李世民眯起眼来:“房卿的意思是?”
“陛下,时人常说农夫短视愚蠢,但实际真的如此吗?”房玄龄道,“百姓并非愚蠢,而是他们的目光被局限在了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周自衡看向那些低头劳作的农夫们。
房玄龄侃侃而谈:“他们看不到远处,不知道远处有什么新的好的东西,只能够得到窄小范围内的经验,自然就显得短视。就像是原本适合种粟的地方偏偏要种稻,原本适合种稻的地方偏偏要种麦。这是因为他们愚蠢吗?不是!”
周自衡已经明白了他想要说什么,眼前一亮:“是因为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除了麦之外的农作物。”
“然也!”房玄龄赞许的道。
李世民也跟上了他们的思路:“所以若是有了朝廷的统一调配,让适合种麦的地方种麦,适合种稻的地方种稻,就能收获到更多的粮食!”
周自衡点头道:“橘生于南为橘,生于北则为枳。那就让它好好的在南方生长,就可以了。北方,自然也有北方适合生长的水果。”
后世的地方政府,是要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