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 第328节
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腻,后世的老一辈们往往不爱吃红薯便是因为小时候闹饥荒时吃了太多红薯,后面一提红薯就脸色大变。
这时候,却听得不远处传来了哭声,却是那位家中遭遇了蝗灾的农户正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嗷嗷的哭:
“阿耶!阿娘!小妹!大哥!当时要是有红薯就好了……要是有红薯,你们就不会被饿死了……”
周自衡一顿,拿着自己手上的那块红薯,忽然苦笑起来。
是了,自己是何不食肉糜了。
吃完红薯,周自衡带着几人继续看其余的种植温室,李承乾趁机提出自己的疑问:
“老师,刚刚说如何分配红薯,为何却要确定五个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
“四个其实也行,这不正好是五州嘛。”周自衡笑道,“这就是对照组了。红薯这东西咱们都不熟,哪谁能知道它到底是更喜欢黑土还是更喜欢红土呢?是更喜欢水多还是更喜欢水少呢?
“所以,就必须慢慢的实验,对照下来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当然,如果要更严谨一些的话,还要更复杂……”
周自衡对他讲科学实验的必要性和条件。
顺便还夹带了私货:“所以说,治国就如同种红薯一样……”
李承乾呛了一下。
周自衡哈哈笑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让他看看眼前的温泉棚子:“治国如同烹小鲜,治国也如同种红薯。天下这么多州县,情况完全不同,假使要推行一项新的政策,在甲地效果不错,但可能在乙地丙地却会遭受到抵制,最重要的莫过于‘因地制宜’四个字。”
李承乾脑子里冒出了新的疑问:“可若是各州县的政策都不一样,那岂不是不公平?”
“太子殿下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周自衡思索了片刻,先夸奖他一句,“微臣将朝廷的各项政策政令分为两类,一类务虚,一类务实。务虚者如服从朝廷统治,遵守礼制律令等等,务实者则涉及到一地实务,譬如如何分配当地资源、如何安排当地农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