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了一组中国文学中少有的圣人群像。他提出了人能够超越自己进而成为神的命题。神是什么?凡人能否成神?技术能够帮助我们穿越时间、修改历史、长生不死吗?神能干预现实吗?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道德评判的尺度?再往下一步发展又会怎样?这些议题颇具挑战性。而这使王晋康的小说成为科学时代的新神话,他本人就是一位雁哨。
这部作品阐释了科学技术的复杂意义。像他以往那样,王晋康在《天父地母》中对科学技术予以了高度的赞美,认为它对于文明发展、对于人类走出生死困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本身蕴含的美横跨了整个宇宙历史,是生命皇冠上的明珠。对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王晋康都大书特书,并想象出了一个超级科学的未来世界。但他同时指出,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至上的,尤其是,如果缺失了人文和艺术的关怀,就将走偏。科学技术必须要有哲学和宗教的思考甚至引领。这是《天父地母》的一大思想脉络。它对于反思当下的中国与世界,也具有十分现实的针对意义。而在作品中,这些哲理思考化为鲜活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我想,当读到那位半文盲的救世主在对人类知识之树大肆删削时,读者在开怀一笑的同时,也将体会到这些情节中内蕴的沉重。
读《天父地母》这部作品时,我头脑里冒出柳文扬的一篇作品:《闪光的生命》。我也想到王晋康的另一部杰作《生命之歌》。在那座里程碑上,也展现了同样的光辉思想,王晋康把生命密码,化作一首乐曲,输入机器人的身体,让后者具有了灵性和人性,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事实上,王晋康所有的作品,都在回答什么是生命、怎么度过生命、生命有何价值、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等问题。比如《蚁生》中,王晋康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场社会实验,同样是超人,他们把自己改造成了一个完全以集体主义为归宿的新型物种,而这是一场生命悲剧。在《替天行道》中,生命是一场反抗。那么,《天父地母》中,生命更像是一个自证的过程,是永不放弃,在可歌可泣的时空大历史中,最终与宇宙合为一体。
三、坐标
中国科幻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它的发展多次被意外的因素打断。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星光闪耀的践行者,如最早的鲁迅、梁启超,后来的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再到王晋康、刘慈欣等人。相比之下,王、刘是一条没有断过的路线,既承袭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