嚷了一上午,都说要对于成龙治罪,那么于成龙被治罪了谁去治水?
康熙这么问了之后,满朝公卿大臣都哑巴了,都知道治水是个苦差事,这个衙门有油水,就是不敢碰,有倒霉蛋挪了六万两,现在全家还在外地发配呢。活多油水不敢碰,谁愿意苦哈哈的去当河道总督!而且河道容易出事儿,这种没好处苦哈哈随时背锅的衙门,除了那几个骨头硬的,没人愿意去。
所以大家攻击于成龙很积极,对后续的烂摊子怎么收拾完全说不出个一一三四来。
康熙气的散了早朝。
费扬古围观了这一通朝廷撕逼后,饥肠辘辘的跟着去吃饭,刚坐下太监来找他,康熙让他一起陪着用膳。
费扬古来的时候发现太子也在,一番见礼就在下位坐了。
康熙在吃早饭的时候问费扬古对今日大朝怎么看。
费扬古是个谨慎人,他在外面几年,今儿第一次回来参与大朝会,于是很慎重的说自己了解的不多,怕误了事儿,不敢多言。
康熙就在饭桌上和他聊起了青海的事儿,是一些青海的民生吏治,问他对海棠的看法。
费扬古不认为这是为婚事做铺垫,其实也没必要。如果皇帝不问,他会有些慌,担心在皇帝心里自己是青海王的心腹,皇帝问了,才能证明皇帝觉得自己与青海王只是官场的从属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费扬古在路上就有了答案。
他回答的很慢,哪怕有些答案是想好的,也是从各个方面给了康熙回答。
从军事上来说,为了防御藏地和北方的准噶尔对青海的资源越来越倾斜,眼下看是好事儿,但是大战之后如何削弱青海就成了一个问题,要是削的慢了,怕是会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且最好在这一代青海王活着的时候给削了,免得拖的久了成了弱干强枝的事实,到时候新的青海王就远在西北不会听话了。
从吏治民生方面来说没太大的问题,哪怕青海王对当地插手太多,对官府的运行指手画脚,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北和中原是不一样的,自然需要当地民风彪悍,又因为是满蒙回藏四族交融的地方,风俗与外地不一样也能理解。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