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县七个。其中一个下县也就是大人们现在所在的闻县,这儿有一个书院,里面学子六十几人,先生五人……”
约莫是知道竹清想了解的东西,常知州直接把话题定在了书院上,末了补充道:“情况就是这样,这麽多年来,因为商业发展不起来,稍微有些家底的大户都往外搬迁,于是随州就更加贫穷。”宜州靠着从随州流下去的水变得富庶,可怜随州却又小又穷。
重农抑商,本来发展一个州大部分都靠粮食产量,但随州本就难以耕作,商业还振作不了,怎麽看,都是无可阻挡的颓势。
“这麽多年来,但凡是来随州任职的官员哪个不是野心勃勃想要把随州建设好,可没有哪个能成功。见效甚微,更甚者一些官员直接就放弃了,只在任上老老实实呆五年就去下一个县攒资历。”常知州看着是个干实事的官员,哪怕与两位上司,也没有丝毫替前任官员遮掩。
竹清脑子里出现了常知州的资料:同进士出身,为人不善言辞与回转,经常得罪人。但踏实肯干,为民造福,政绩一叠加便得了一个下州的知州,也就是随州知州。
如今一看,果真不假麽。
“那平民书院岂不是难以开办?闻县五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有多少?”萧扶风在一旁皱眉,办书院是个长久事,银钱自然是要一直投进去。
“统计过的,符合条件的男孩女孩一共八十九人。”
才八十九个!不过宜州下县的五分之一。
“下官听说了两位大人在宜州的法子,不过不大适合随州。下官也曾经尝试把百姓们聚集起来,但是也不管用,他们不听官府的。”
“不听官府?”竹清与萧扶风相互对视一眼,惧怕官府的百姓不少,不听官府的倒是头一回听说。
“为何?”
“官府十回召集百姓,有五回都是因为要招士兵,三回则是因为要修筑大坝河堤,征徭役。在他们心里,官府召集百姓都不会带来好消息。”常知州说道,“随州征徭役,大部分人回去后都会大病一场,身体不经事的,也就去了。”
所以让百姓如何信任官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