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div class="book_con fix" id="text">
“就是,普通百姓人家连这些都吃不上呢。”典史在一旁帮腔道。
谭吏目又道:“不瞒大人说,赵方令等人伙同富户提议的什么推种杏树不过托词罢了,他们是以推种杏树之名行兼并土地之实,纪州本是水土风貌优良之地,奈何一步步沦为权贵们的私囊,长此以往下去,天下又何止一个纪州,赋税征不上去,朝廷再如何推行新政也无济于事,失地的百姓与日俱增,并不是件好事儿。”
谢宣闻言指了指桌上的那盘甜杏道:“敢问此物从何而来?”
众人沉默了一瞬……
谭吏目道:“这是家里小弟在富户的杏园外排队排了一天一夜才有机会进园打短工捡到的。”
谢宣见他说的诚实,点了点头道:“你们平时怎么对待赵方令他们所提的政策的?”
曹问回道:“赵方令等人再如何推种甜杏,也得保持一定的桑树和枣树种植,这是艺祖皇帝时期就定好的国策,谁也更改不得。”
谢宣又问道:“纪州之地五年旱三年,别说普通百姓,就算是小富之家也禁不住这么折腾吧?你们是怎么劝动百姓不要卖田给富户的?”
曹问答道:“这得多亏了青苗法,官府放钱给百姓,一点一点的挨。”
“纪州常年干旱,春夏经常颗粒无收,官库里有那么多的银钱做本钱?”谢宣纳闷道。
典史冒失答道:“都是谭吏目从家里拿的钱,就这么说吧,谭吏目原也是大户人家。”
谢宣打量了谭吏目一番,心里倒有些诧异。
谭吏目摆摆手道:“纪州之前也不是这样的,直到六年前来了一个姓穆的知州,这才坏了根基,穆知州打量这里天高皇帝远,又因新政实施期间,钻了不少政策上的空子,吞了不少良田,虽然他已调走,但他的姻亲留在了这里,如今拿银子买通赵方令等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