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都停用了,一味地开足马力用它们刀枪不入的钢铁身躯和飞快旋转的履带撞击和碾压,一路铺满了己方官兵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尸体,浓烈的血腥气冲击的他几乎晕厥过去!
令他感动的是,勇敢的己方官兵们一波一波的冲上去,怀抱炸药包,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艰难的阻挡着这些装甲战车。尽管大多数这种“肉弹”都被晋军猛烈的机枪火力打倒在途中,但“肉弹”们前仆后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成功的钻到敌方装甲战车之下,拉响炸药包同归于尽。
驻守鸭绿江的晋3师遵照康凡的命令给日军闪开缺口,监视败退的日军护送大山岩元帅、乃木西典等几位高级将领“成功”渡过鸭绿江退入朝鲜境内,随即与紧随日军而至的晋军追击部队合兵一处,重新封锁了鸭绿江。
8月12日,驻扎远东的俄军心有不甘,集结残存兵力沿中东铁路侵入东北境内。康凡收到惠丰发来的告急电报后,当机立断回师增援。
侵入东北境内的俄军被惠丰率领的黑龙江驻军阻击在绥芬河一带,无法前进,为康凡增援行动的实施争取到了充裕时间。
康凡命令海警部队的4艘“蛟龙”级潜艇前出黄海,绕过朝鲜半岛,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在彼得大帝湾待命,严密监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海军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中的俄舰动向。然后留下晋3师继续封锁鸭绿江,阻止日军反扑,自己亲率晋军一部北上,越过自1860年划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沿日本海沿岸进入俄境,从陆路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逼迫侵入东北的这股俄军回防。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属中国,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当地人称“崴子”,意为港湾,因盛产海参而称作海参崴。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占领,改现名,意即“控制东方”。1872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萨哈林岛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迁到了这里。
符拉迪沃斯托克周边被低矮的山峦所包围,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拥有大片森林、长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冬季有3个月的结冰期,夏季是优良的疗养胜地。为远东地区俄国陆军和海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基地,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此时,本地俄国陆军被征调后,防守兵力薄弱,而太平洋舰队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