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敌方兵力,而是摧毁敌方战斗意志,以最小的战争投入获取最大的战争好处。因为,实战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运用往往效果不佳,多数敌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主儿——日本就是个例子。
与此同时,北宁海军的“大清”级巡洋舰和“蛟龙”级潜艇四处出击,执行“无限制海上游猎”任务,只要是荷兰人的舰船,不论军用还是民用统统击沉,迅速完成了从海上封锁加里曼丹岛的任务,切断了该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这样一来,岛上的荷兰人就时刻处在被当地中国移民报复的危险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荷兰这个国家在17世纪前中期发展成为世界海上贸易强国,其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当时欧洲所有国家拥有的商船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凭借其强大的海军,沿着海上航线抢占了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据点,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大明王朝统治时期的台湾岛。这些殖民地据点有力地支持了荷兰的全球海上贸易,为其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国小力弱的先天不足,最终在17世纪中后期先后在海上被英国击败、陆上被法国击败,多年辛苦积累下来的财富化为乌有,迅速走向没落,一度曾经亡国。
这就像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帝国,虽然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绝对称得上是富国,但却并不是强国,因为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所以就要遭致世界强权的侵略。也就是说,无论大国还是小国,用钱都是买不来国家安全的。
荷兰有钱,但其战争资源例如领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等等跟大清帝国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荷兰本土面积为4万1千多平方公里,只比台湾岛大一点,人口更是只有1千多万,尽管其拥有相对于其国家来说较为“强大”的国防力量,但却没有承受一场较大规模战争的资源基础,而资源基础是用钱买不来的。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帝国有钱也拥有雄厚的战争资源,可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国家安全同样无法保证。
说来说去,有了钱并不代表就拥有了一切。
位于荷属东印度爪哇岛西北海岸的巴达维亚城是荷属东印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曾经是南亚中国移民最大的集中居住地,他们支撑起了这个城市的甘蔗种植业、蔗糖生产业、商业、建筑业等,为该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当地荷兰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