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汉阳城被大水冲毁。南宋嘉定初年,汉阳知军黄干多次呈请修复汉阳城,并提出城北由大别山退至风栖山的修复方案。咸淳十年,始按黄干方案修筑城墙。元末遭兵灾,成断垣残壁。明初,知府程瑞重修,恢复南宋基础,“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城墙周围2.5公里,为单墙无里城。有4个城门:东为朝宗,南为南纪,西为凤山,北为朝元,每个城门建有谁楼。不久,朝元门被塞。嘉靖年间,始筑里城。汉阳城在明清受战火、风雨、水患影响,屡毁屡建。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府严防、知县林瑞枝重修城墙及东谁楼,不过因为经年失修,加上城防款项不足,汉阳城的所谓城防只有几堵不高的城墙,用的还是青灰土砖,以泥土居多,清军一轮炮轰下来半堵城墙就要塌陷,根本无力抵挡。
有人说为什么不退守城中同清军巷战,事实上这提议确实有人提议过,不过很快就被黄兴否决了。比起民军,无论是北洋军还是清军其余编制,对待敌人都堪称残忍至极。在汉口城将失陷的时候,黄兴提出据巷而守,结果清军便移动大炮炮轰民军可能躲藏的民巷,造成了无数杀孽!不仅如此,在随后的汉口战事之中,为避免巷战出现大量的死伤,冯国璋下令清军放火焚烧前进,几乎焚烧光了半个汉口城,可见清军之歹毒、凶残!
汉口之役后,武昌上下多有借口此事问责与他之人,国人别的能力没有,埋讨别人的能力绝对世界第一。不是什么圣人言论,就是古来仁义,着实令黄兴感觉战未始自己却先被捆缚了手脚。结果,他却放弃了借助这汉阳城那低矮的城防跟清军再打一场残酷的巷战!
不过黄兴显然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却没有猜到,在坚持了数天的高强度战事之后,清军的损耗还在民军之上,尤其是汉口清军。自从京汉铁路被他拿下了之后,原本南下清军的物资都是走得安徽境内。如今可好,连安徽也光复了,就算有英人偷偷帮忙通过海运运送一些,到底远水解不了近火,加上这几日的炮战不断,清军短短几日之内几乎打光了库存的炮弹,可叹黄兴若能狠下决心来再选择坚守几天,就能够获得同清军在汉阳僵滞的局面了!
拜他那位喜欢近代史的父亲之助,李汉的近代史所说并不是很好,不过辛亥革命这一段他却知道不少后人的点评。比如汉阳战役,战后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曾经在跟故友的书信中提到过,二十七日若民军再坚守一日,则伤亡不比民军差多少的清军各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