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轻松击败德军。反正日本都已经对他们保证绝不涉及各国在华的传统利益,而欧洲各国在这个时候又需要日本帮助他们稳定远东局势,所以牺牲一点中国利益安抚日本不是一种最自然的选择么?反正中国在日本的大军之前,应该不会有太强的抵抗能力,远东这个时候地动荡会很快地安定下来。既然是这样,就不如默许日本的行动了。
国内虽然民情激愤,但是大多数地人的心理,却不是太有信心。要对德军动手的不止日本一个国家,还有个英国在里面。万一因为青岛问题同时要和两个列强国家发生冲突,国家应该何去何从?报纸连篇累欣的东瀛消息也让民心更加地动荡不安,日军国内对青岛的垂涎,军队的动员规模,都传到了国内。正因为对国家能够击败日本的不信任,国民默许了政府在青岛问题上的沉默。
但是有一句话,叫任何忍耐都是有极限的,列强若是一再相逼,兔子急了都会咬人呢更何况是自数千年前便一直以神明贵胄后代自居的骄傲中国人。当27日,日本国内政府经过了短暂的激烈碰撞跟妥协之后,最终批准了加藤定吉跟神尾光臣联名向国内递交的建议,同意日军向中立国中国‘借道’进攻青岛,并暗示日军尽可能的争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最低限度也要从德国人手里夺来胶济铁路。
日本政府随后拟定了要求中方开放通道供日军通过的外交建议书,因为中方单方面撤回了驻日公使馆,日本只能命令驻华公使日置益向中国递交。当抗议书抵达北京,一时间连段祺瑞、徐世昌等稳重派都沉默了下来。日本这种强盗途径,已经不是落在中国、政府脸上的巴掌了,而是高高举起的锉刀,政府稍微示弱就有可能引发正处于爆发边缘的国民的过激反应。这下子,连徐世昌这些稳重派都不敢再开口了,他们不能再为日本人的一再相逼承担骂名跟责任了,没人想成为李鸿章第二。
李大总统在第一时间就日本人的‘要求’做出了强硬的回答,27日下午接到日本抗议书的两个小时之后,借助着中国之声报纸现在已经普及全国各省的发行网络,加急号外将这一令国民震怒的消息传播到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当天下午五点,总统府绕开陆军部跟国务院,签订本年度第三十四号、三十五、三十六号总统令。
李大总统在总统令上盖上了印章并签下了自己的大名,根据三十四号总统令,全国转入战争状态,一切军事、重工工厂、造船厂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