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机而动;第二个选择则是齐头并进,在维持辽东半岛战线的攻击强度的同时,同样兼顾朝鲜战线,强攻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争取双线开花。
总参虽然制定了众多的战略,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复杂性。在北方战线的战争推敲之中,也制定了这么两种计划以应付各种可能存在的局面,两种计划各有利弊。比如第一种,它能够集中优势力量在短时间内摧毁辽东半岛的日本守军,缺点却是要将大量的陆航战机跟军队集中往辽东半岛,导致朝鲜半岛的攻势因此受挫,为日本人留下从容应对跟调兵遣将的时间。
而第二种,则是总参内一些稳健派制定的计划。他们立足于中日两国国力对比,说的也是清楚明白,那就是中日两国既然开战,便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消耗战的准备。日本若论国力乃是东亚第一强国,便是民国历经辛亥革命之后数年低头猛赶,也不过在军事工业上勉强追平了日本、航空制造业超过了这个国家而已。基础工业、造船业等等,中日两国之间的差距依旧明显。
现在选择权摆在了李济深的面前,他需要尽快从两种选择之中挑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计划,然后尽快安排下去。
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李济深陷入了思考之中,在总参有关北方战线的计划出炉之后,他便跟陆军部及总参的诸位高官交流过经验。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陆军部高层及总参的指挥官们都是赞同第二种选择的。而支持第一种计划的也不乏大佬,至少李济深就知道,总统是十分赞同先集中主力打掉辽东半岛,收复了辽东半岛主权。然后再集中力量,与日本决战朝鲜半岛,争取对日谈判主动权的。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是李济深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他决定采取第一个选择,集中陆航跟第一军、第二军主力,顺便从尚未调动的第四军中调用两个炮兵旅,加强辽东半岛方面的战斗力,以争取在一周内瓦解日本防线。
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李济深和李汉的思考都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还记得,这一场中日战争的初衷并不是与日本争夺东北亚霸权,第一战略目的其实只是为了收复被日本所占领的国土,至于其他的重创日本陆军,争取谈判主动权都是第二、第三战略目标罢了。
所以,只有集中力量在日本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以数倍于日本人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