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需要静下心来
教授在上面侃侃而言,刘润新在下面研究如何将书本记忆下来。起初,他想一字不差的记下来,虽然他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效率还是很低;随后,他尝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把章节中想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剖析,一个一个地展开。虽然没有一字不差,但是大体意思非常相近,重要的是这么做,根本就不费什么力气,他经过几节的训练,在教授讲了半节课休息的时候,已经把前四章轻松的记在脑海中,他试着回想了一下记着的内容,一个个专业词语、作者独具匠心的句子、结构完整的整段整段的教材内容,如泉涌般地浮现在脑海,刘润新很满意这样的结果。
过了一会儿,教授继续上课,刘润新继续开始研究他的洞察术。
刘润新渐渐地发现他的洞察术并不是万能的,涉及到未知领域或明显无解的领域,洞察力就基本失效了。洞察力只能解决以刘润新当前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象做证明题,正常的解法,是利用已知的条件和定理、定律,一步一步地解出来,而有了洞察力之后,这种证明题,就只需要有条件,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当然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解证明题,阅卷老师一定会画个圆圆的鸡蛋,可是洞察术有些委曲,有这些条件,这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啊,还需要什么步骤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洞察力大大的节省了刘润新的时间。
对未知领域使用洞察术,就相当于证明一道没有条件,没有定理、定律的证明题,让洞察术上场相当于直接就来个除零。让洞察术上场直接就陷入了死循环而罢工。比如制造一个原子弹,如果给刘润新一定的资料,以他现在的洞察力,他可以极快地对相关领域的机能进行掌握,并改进改造生产流程制造出威力惊人的武器,但是仅仅靠洞察力,让他凭空造出一个原子弹,那只能是幻想。
对于明显无解的领域,就相当于一道给你足够的条件、定理,去证明一个没有结果的悖论题,让洞察术上场直接就陷入了死循环而罢工。比如解决小两口吵架时倒底是谁先开始发火这个问题,就算洞察力再高明,给出了结论,结果小两口床头吵架,床尾合,洞察力也是光出工、不见活儿。
“有些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不知道认真学习,有些同学逃课,有些同学上课走神。”教授看到教室里萎靡不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