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运行了二十天,终于在刚刚给出了反馈。
估计团队的成员们此刻也正激动的守在屏幕前观看这个结果。
至于模型给出的结果也让乔泽不知道如何评价。
抛开那些学术语言就是,经过对目前所有公开的实验室数据跟成果进行分析,以及对所需性能的倒推,实验室内制备这种材料是有可能的。但首先需要生产出一种新的仪器。
因为模型给出的并不是传统单一材料模式,而是一种复合材料。需要一个量子结构层,跟具备特殊云结构的导电层,跟一个量子缠绕势能场进行电子拓扑配对。
所以要在实验室制备这种材料需要一种能对拓扑态电子云成像跟操控的装置。
有些像射电显微镜,但功能要比射电显微镜更强大,可以用射电干涉仪来命名。
模型的建议中要给这种射电干涉仪加入相干光源跟分束器与合束器来进行样品干涉,同时需要编写更精准的数字相位重建算法,来帮助完成对拓扑态电子云的精准控制,并结合多个干涉图像,实现三维干涉成像。
理论上这种射电仪器是能造出来的,但具体怎么生产制作,乔泽给的模型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并没有给出答案。需要工程师们自己去想办法。
模型还给出了特别提示。
只要造出了这种射电干涉仪,并按照现结果给出的操作建议,得出足够的数据后,上传到数据库,并再次进行计算,就有更大的把握确定实验室制备常温超导材料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突破0摄氏度的限制。
乔泽不知道正在看结果的团队此刻心情是怎么样的,但他觉得很怪异。
“你对这个结果进行干涉了?”乔泽忍不住问了句豆豆。
他给出的模型虽然用了人工智能的模块,但并没有加入情绪模块,所以理论上给出的结果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是不行,怎么还给材料工程师们画起大饼来了?
这应该是豆豆才有的功能。
而且豆豆的确是有这种能力的。
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