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送走了父子二人,观言不解地问,“爷为什么还要给他机会?”
“牛村长还是不错的,不必因为他儿子牵连他。多读三年,也许能让牛多粮想明白他究竟要什么。”徐京墨不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牛多粮的性子也未必适合仕途,反倒是更适合经商一途。
要用人就要给人好处,不然独木难行。抓大放小,方为上策。
渔阳出了五个秀才,这可是大喜事,几个村都在办宴席,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好不热闹。没出秀才的村子都是眼巴巴地望着,村里的的老人这会儿也顾不上疼爱小辈了,一个个都是拎着棍子喊自己儿孙好好读书。
范学政来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景象,“渔阳这地方倒是稀奇,劝学的氛围如此浓郁,当真罕见。”
他一身便服出现在徐京墨家里,倒是让徐京墨半天没能反应过来。
“范大人恕罪,下官有失远迎。”
“子期不必紧张,我就是想来渔阳看看,你们是怎么兴教化之事的。”
徐京墨压根儿没觉得出五个秀才有多难,只要教育普及的够多,考出许多秀才完全不是难事。不过话不能这么说,不然不是显得其他人太过无能。
“范大人,渔阳前些年一个秀才也没有,却非是本地百姓无人向学。只有给他们机会,总有人会抓住机会的。”
范大人想去官学看看,徐京墨要陪着一起。渔阳的官学是后面新建的,走进去看虽然简单,但也有几分雅致,原子中间是个书卷摊开的石刻件,虽然大,但是不算费事。
他看那石刻件上面刻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问徐京墨,“子期为何选了这句话?”
渔阳的官学只有一版是官府出资,另外一半是南宫家捐赠。与其说是南宫家捐赠,不如说是徐京墨所为。他做了许多事,但是不求名、不求利,委实让人佩服。
“范大人,我曾听老师讲过有些初次为官的人,五谷不分、指鹿为马,说是为民请命,其实就是捣乱。”好心办坏事从来不值得夸奖,徐京墨的想法很简单,有多少本事做多少事。
所以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