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徐公老者苍目垂泪,他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说出这些不敬之言,作为北国老臣,他为官的儿子因对王宗瑞不满,被贬寒州,客死他乡也不曾相见一面。长孙徐全孝是出了名的好文采,却因屡试不第转而投身军营,戍守边关第六载为国捐躯。最小的孙子徐鸿儒,早已看破俗尘,拜入浮屠寺出家去了。
今日庆丰宴,徐公是想在王宗瑞祝词时,血溅当场。
直到他亲眼看见,祝诵贺词的是皇子殿下,心里惊叹了一个好,可他还是怕,怕深受景帝宠信的王宗瑞,会成为第二个潘觎,怕年纪尚浅的皇子,斗不过权臣奸佞。
皇子不便请君禅位,徐公却是当仁不让。
他也想以此试探,被天家藏了十数载的皇子,是何脾性,可堪重任。显然,那一句准他告老还乡,比他预想的要高明许多。
他预设过两种结局,一是皇子早有称帝之意,正好握紧他这柄剑,任他去请圣上禅位,自己坐享其成。二是皇子势弱,优柔寡断,不敢表明心意,反严惩‘不敬之臣’,以示对景帝的忠心。
然,皇子只是将这些不敬之言,归结为徐公老糊涂,还要主动请奏圣上,保徐公性命。
徐公又怎会不明白,皇子欲顾周全,可要与豺狼较量,年少的皇子貌似还差些火候。他捋了捋胡须,转过身看向朝臣眷属,视线停留在王宗瑞身上,目光里寒气逼人。
王宗瑞带笑回视他,虽未发一言,可眼里的挑衅意味明显。
半响,徐公缓缓脱下官帽举过头顶,对着燕宁跪拜,声音苍劲道:“老朽孑然一身,了无牵挂。”
这话像是英勇就义前的遗言。
燕宁瞥了一眼同样动容的大祭司,随即大祭司上前搀徐公起身。
好些老臣见徐公谏言并未治罪,眸色欣慰几许。纷纷上表忠心,从外国邦交到农耕收成,恨不能把这些年朝堂上未说的话,统统启奏一遍,全然没有留意到乐华公主怅然神情。
乐华暗自警醒,皇位最终落于谁手,还不一定呢,为何这些迂腐老臣,皆是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