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丑/闻永久被踢出竞争者之列,一夕间与皇位咫尺天涯,濮阳朝亥恨不得杀了二公主和暮瑟灭口,却没有那个能力和胆量,只能憋屈地认栽,然而这份恨意和不甘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弭,反而会在每一次受挫时不断积累叠加,最终陷入疯狂。
同年三月初,东窗事发后的半个月,安国公主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将目前选举官员的“推荐制”改为“科举制”,此举严重侵/犯了权贵阶层的利益,被几乎所有朝臣联名抵抗。
次日,科举制度的相关提议通过茶馆酒楼等文人聚集地传入民间,恰逢开春后最热闹的上元节,踏青访友、举办诗会之时“科举”二字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文人间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三天安国公主为天下寒门谋福祉的消息就在整个燕京传播开来,与之一同传开的还有朝臣们激烈反对的声音。
世家大族掌握最优质的资源已有数百年之久,除了所辖区域的经济、军事资源,还有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教育资源。
普通寒门子弟能获取到的书籍,仅能让他们识字知礼,一些书籍的详解译注根本没有途径获取,古代文字精炼还没有标点,一句话断句错了意思截然不同,普通学子想要学懂、学精难上加难,更别提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典籍孤本。
教育资源和晋升通道的垄断几乎阻断了寒门子弟的仕途,绝大多数寒门一生只能当没有品级的“吏”,而做不了“官”。
这还是“寒门”(庶族),平民百姓连纸笔都买不起,读书简直是天方夜谭。
科举制度无疑会打破世家与庶族、权贵与百姓间教育资源倾斜的屏障,它传承千年以越来越完善的方式给予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遇!
话回当下,“科举制”在燕京文人间引发激烈讨论,在有志之士的领导下寒门子弟聚集在一起,用百米长的绢帛一人写下一段支持“科举制”的文字或诗词,浩浩荡荡地悬挂在燕京第一楼的内壁上,继而引起更多路人的关注和讨论。
安国公主干脆将公主府上千米的外墙重新洗刷,专门供这些学子尽情抒写,她自己则在墙面最左侧处用枪头一勾一划地刻上了小篇“引言”,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科举制”一事在燕京城内轰轰烈烈闹了一个月,上千米的外墙挤挤挨挨写满了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