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久了以后,所有的作品都「规格化」了,不管翻看多少作品、多少不同的背景,感觉都像一样的故事。天啊,写作不是在卖罐头啊……女角色一定不能被别的男人碰、男主角一定要天下无敌、男主角不邪恶就不好看……这些公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武侠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剧情公式化啊。支撑作品的情感不会只有一种,我想写光明的灿烂,也想写黑暗的深邃。如果只有单一颜色,画是不能成画的,作品亦然;太美好的梦,只会让人提早醒来做画如此,写作如是。环顾左右,大家都长着一样的面孔,那种厌烦的感觉,真是会让人崩溃。我是一个很随便的创作者,并不觉得接受读者的意见,或是照读者的喜好写作,有什么不妥,只不过发现市场上一堆「同类」作品,或者发现自己成为别人的「同类」,会感觉到胸口很闷,呼吸不顺。也许每个作者心里都有几个不同的人格,所以,当我每个月在写另一部作品(一部在市场上还颇受肯定的普级作品),我的想法是「嗯,这个意见也不错,就这么做吧」;而当下笔阿里布达时,我的想法就切换成「为什么这样就不行?我就喜欢这样。」而呈现这想法的,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一集。不管读者老爷的评语好与不好,很感谢大家耐心看到这一集。之前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每次都要在书后头解释一大篇,假如读者真的要离去,解释得在多也是没用。我的回答是告诉他,在许多年前(六年级的朋友应该记得),台湾曾经有一个气势惊人的漫画明星,他画了十本青年棒球漫画(好像有第十一本吧),在台湾大热卖,但最后因为他个人的理由,那十本堆在许多人家中生灰的漫画,成为了一场无尽等待的梦魇。但是,那套漫画每一集的最后几页,都解释并且分析着台湾的出生态、市场,教导有心人如何进入市场、如何走得久远,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屹立不摇。对我来说,那几页甚至比前面的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