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震惊,又有些意料之中。第一次殿试举行的时候,世家子弟占了名额的大半江山,寒门士子寥寥。衡玉拿着名单,却并不着急,馆藏阁就是一颗专门拨给天下寒门士子的种子,随着时间的酝酿,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寒门士子涌现在这朝堂之中。下一次朝会时,就在各世家出身的大臣等着看女帝笑话时,衡玉突然出声宣布一件事,“朕决定修书。”易代修史,盛代修书,将散落的典籍收集重新编撰标注,这是一件对后世影响极深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大的功劳。编书工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多,衡玉下诏召集全国各地名士大儒,同时在朝中选取一些有声望的大臣一同前去编撰书籍。至于总领这一工程的人,衡玉投桃报李,点了已经乞骸骨的王浩负责。王家子弟接到旨意时都极为错愕,原本虚弱躺在床上养病的王浩听到这件事后立马恢复了精神气,好像一下子就从伤风中病愈了。“父亲,那位曾经使计让您乞骸骨,她难道不怕您心怀怨恨吗?”王浩的次子这样问他。王浩手里捧着圣旨,闻言叹道:“这就是帝王心术啊。”这一手恩威并施玩得得心应手,无可指摘。王浩望着那朗朗乾坤,好像已经能够看到在这位女帝的领导下,未来宋国的盛世之景。修书的事情布置下去后,就轮到学堂的改革,以及对于商业进行扶持,同时衡玉也在着眼匈奴。匈奴内部由各游牧民族聚居而成,不同于中原的一个国家,他们各自为战,只有在有共同利益之时才会一起进退。衡玉将秦殊调去了并州。秦殊擅奇谋,一直在试图用计挑起匈奴内斗,如今卓有成效,并州边境已经做了备战的准备。匈奴的布局结束后,她又有多番动作,将一些治臣调去南疆。在几位臣子要出发前去南疆之前,衡玉召见了他们。她早已结合自己的记忆以及情报组织那边调查到的南疆的实际情况,写出了一些行而有效的条款,在召见这几人时,把自己整理的东西交给了他们,命他们徐徐图之。而曾经连续三年大旱又遇蝗灾的扬州,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渐渐有了前世“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胜景。至于魏国末代帝王,昔日的幼帝魏季平,如今的礼亲王现在正参与到修书的工作中,是参与修书工程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能够加入其中,并不是衡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