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初闽赣粤苏区的地缘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反而因为太靠近南京而会遭到白军的频繁进剿,想要发展起来十分困难,胡卫东可不敢寄希望于每次战役都能获得超过消耗的巨量缴获。而且,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白军的屠杀,闽赣粤苏区的人口比例现在已经严重失调,乡下更是几乎看不到青壮男子,一眼望去不是妇女小孩就是老头,仅靠老弱妇孺的劳动,养活他们自己都很困难,又如何维持十万大军呢?正因为这样,胡卫东才不得不将征兵比例控制到极低的百分之一(注1),以尽快恢复地方经济、减轻乡亲们的负担。但如果红十五军继续长时期地留在这里,闽赣粤苏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空前的饥荒之中,以胡卫东的估测,现在的闽赣粤苏区,最多只能支持3万常备军,因此红十五军主力只有离开另觅根据地这一条道路可走。裁军或是转为民兵的话,理论上是可以的,但红十五军的这十几万指战员历经了多次战斗的考验,已经渐渐成为一支百战余生的精兵,就这么将其中大部分复员了,胡卫东实在是不舍得。何况红十五军中大半都是家乡遍布全国各地的“解放战士”,让他们打仗还行,如果要他们留在苏区种地,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跑掉一大半,就算他们愿意种地,一般也不会乐意在这异乡当农民吧?看到电文中所述中央苏区的惨状,心痛不已的伟人忍不住泪眼婆娑,他果断地打消了自己过于乐观的幻想,回电胡卫东支持他的做法,上面只有四个字——“你是对的”,令胡卫东甚为感动,其实他这么做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如果留在闽赣粤苏区,将来抗日改编后红十五军肯定是进入新四军系统,而抗战初期领导新四军的长江局书记却是从苏联归国的王明,相比而言胡卫东觉得还是及早北上,将来进入八路军系统安心打鬼子更好一些……在报请中央批准后,胡卫东先将部队里不适合战斗和文化水平较高的部分官兵复员,前者转到苏区政工作或是留下务农,后者则根据其个人特点和部队需要招进三大学校中的某个进行“深造”,两者合计两万多人。之后胡卫东再从部队里抽出五千多苏区本地的指战员,加上伤势未愈不能随主力的近两万人组成了闽赣粤独立师,以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陈潭秋担任政主席,再加上早就决定留下的法院院长何胡子,应该可以保证将来苏区不再出现肃反扩大化的悲剧。胡卫东这样安排自有他的道理,按理说红十五军主力北上,应该可以将**大部队引走,但既然老蒋能在日寇步步进逼之下还坚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